中国农业援外专家助力非洲减贫
来源:本站 发布:2021-02-17 点击:466
打开开关,一寸多高的蓝色火焰从沼气灶的两个孔里冒出来。乌干达养殖户约瑟夫的妻子开始做饭。沼气灶干净快捷,免去了她和5个孩子砍柴烧火的繁重劳动。
约瑟夫说,猪粪产生的沼气很干净,这得感谢他的中国朋友。
几年前,中国沼气专家黄健将这项技术带到了乌干达。在深入当地调查论证后,他提出沼气池建设应与农场、养殖场和种植大户相结合,既保证有足够的废物产生沼气,也能让沼渣沼液及时还田,成功示范推广了“猪-沼-菜”“猪-沼-果”等循环农业模式。
“我们已经在当地培训农业部门干部200多人次。”黄健说。
约瑟夫是第一批受益的乌干达农民。在黄健帮助下,他多养了6头小猪,建了一口日产8立方米沼气的沼气池,结束了一家人三块石头支锅烧火做饭的日子,地里也用上了有机肥。
“这让我们过上了更好的生活,正是我梦寐以求的技术。”约瑟夫说。
水稻、小米是中国主要粮食作物,如今也扎根在非洲大地上。乌干达农民罗伯特已熟练掌握了中国狐尾小米的高产栽培技术,并负责在当地指导狐尾小米生产。
3年前,当中国专家罗中平向他介绍这个新品种时,他勇敢地进行了尝试。等到收获季节,罗伯特惊讶地发现,狐尾小米亩产量竟达到了250公斤,比当地的五指小米平均亩产量高出190公斤。“产量一下提高了3倍多,这太神奇了。”
在东非岛国马达加斯加,吴海生推广的杂交水稻也得到了当地种植户的认可。他在微信里说,那里最困难的新冠肺炎疫情高峰期已经过去,整个团队的工作和生活基本恢复了正常。
一个多月前,吴海生刚刚结束为期一周的杂交水稻栽培技术强化培训班,还请学员到当地一家中餐馆吃了手抓盐焗鸡和清蒸赤翅鱼。
吴海生是一位经验丰富的杂交水稻专家,曾先后援助过尼日利亚以及圣多美和普林西比。2019年9月28日,他和另外8名成员抵达马达加斯加,参与农业援助项目。
“水稻是这个国家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但当地水稻品种产量一直不高,每年需要大量进口。去年疫情期间,这个问题暴露得更加明显。”吴海生说。
在他的精心指导下,当地城市马义奇的3个杂交水稻示范区都取得了丰产。维楚902-3产量达到了每公顷8.45吨,是当地常规品种年均产量的3倍。
示范户索洛埃里对此充满感激。他家有四口人,两个孩子都在读书,生活十分困难。他今年打算把13.5亩水田全都种上杂交水稻,有望多收获5000公斤稻谷,按每公斤1300阿里亚里(约合人民币2.6元)计算,可增加收入650万阿里亚里(约合人民币1.3万元)。
在中国,很多农民靠发展养殖业摆脱了贫困。如今,在中国兽医专家的援助下,许多非洲农民有望复制这条脱贫路。
在埃塞俄比亚,来自中国广西的兽医专家彭炎森向德卜勒马科斯的养鸡户迈克尔和黑尔传授了降低鸡苗死亡率的技术。这对合伙人贷款养鸡多年,鸡死亡率一直在30%以上,经常赚不到钱。
彭炎森手把手教他们如何保温、防疫和喂料,将鸡苗成活率提高到85%以上,使收入增长了35%左右。在他们的带动下,当地10多名年轻人也加入了养鸡致富的行列。“没有了死亡率高的担忧,我们就能不断扩大养殖规模,赚更多的钱。”迈克尔说。
中国农业农村部对外经济合作中心提供的最新数据显示,自1996年以来,中国在联合国粮农组织南南合作和三方合作框架下,一共向约40个国家派遣了1100多名援外专家,分别占联合国粮农组织南南合作国别数量和派出总人数的47%和60%。
在联合国粮农组织框架下,中国专家向东道国示范推广农业技术1000多项,带动项目区农作物平均增产30%至60%,近10万当地农民接受了实践培训,超过100万农民因此受益。
| 来源:新华社记者 吕梦琦、洪慕瑄 | 整理:中国非洲总商会秘书处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