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处暑, 百病从“湿”起!
来源:本站 发布:2018-08-23 点击:408
今日处暑, 百病从“湿”起!处暑,祛湿的最佳时节,重在调和阴阳!
我国古代将处暑分为三候:“一候鹰乃祭鸟;二候天地始肃;三候禾乃登。”
指此节气中老鹰开始大量捕猎鸟类,并且先陈列如祭而后食用。
指接着天地间万物开始凋零,充满了肃杀之气。古时有“秋决”的说法,即是为了顺应天地的肃杀之气而行刑。《吕氏春秋》上说:“天地始肃不可以赢。”即是告诫人们秋天是不骄盈要收敛的季节。
“禾”指的是黍、稻、粱类农作物的总称,“登”即成熟的意思,意思就是开始秋收。
处暑节气的许多风俗都与祭祖迎秋有关。处暑之后,秋意渐浓,是人们出游登高的好时节。
天水秋云薄,天长杳无隔,秋意冉冉,一年中最美季节将至,民间向来有“七月八月看巧云”之说。
河灯也叫"荷花灯”,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放河灯是为了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
每年处暑期间,浙江沿海都会举行盛大的开渔节,欢送渔民们开船出海。此时海水偏暖,鱼虾贝类发育成熟,人们往往可以享受到众多鲜美的海鲜。
处暑前后民间会有庆赞中元的民俗活动,俗称“作七月半”或“中元节”。旧时民间从七月初一起,就有开鬼门的仪式,直到月底关鬼门止,都会举行普度布施活动。
处暑节气,民间有吃鸭子的习俗,做法也五花八门。处暑这天,老北京人都会去买处暑百合鸭等,而江苏地区,做好鸭子菜,首先要端一碗送给邻居,叫做“处暑送鸭,无病各家”。
老人说,处暑要吃酸。红玛瑙一样的山楂果,洗净咬一口,酸酸甜甜,开胃又消食。山楂也是每个人的童年回忆,冰糖葫芦、山楂饼、山楂糕、果丹皮……还可以做汁、酱、酒。
“处暑秋梨最养人”。在逐渐步入干燥的季节,长辈们总会让孩子多吃梨。梨子还可以榨汁、炖煮,对脾胃虚寒的人最好。
我国东北、华北、西北地区在冷高压的控制下,开始形成下沉的、干燥的冷空气,宣告这些地区雨季的结束,率先出现了秋高气爽的天气。
在副热带高压控制的南方地区,副热带高压逐渐南撤,但又不肯轻易让出主导权。于是,刚刚感受到一丝秋凉的南方的人们,往往在处暑尾声,再次感受高温天气,这就是名副其实的“秋老虎”。
处暑时节艾灸可以通过艾草受热时产生的热力刺激人体的经穴,使经络中的气血循行加快,从而加强对五脏六腑和四肢百骸的营养,驱寒祛湿补充人体阳气,以达到防病抗病的目的。
此时艾灸可以取穴:肺俞穴、水道穴、丰隆穴、足三里穴。
位置:在背部,当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功效:通经活络。
位置:在下腹部,当脐中下3寸,距前正中线2寸。
功效:通经活络。
位置:在小腿前外侧,当外踝尖上8寸,条口外,距胫骨前缘2横指(中指)。
功效:通和经络,凉血止血。
位置: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左右腿各一。
功效:祛除下肢的寒气,调理脾胃。
艾灸方法:可用艾条悬灸或艾灸仪灸,用艾条悬灸每穴施灸时间为10-20分钟,用艾灸仪灸每穴施灸时间为30-50分钟。
处暑期间,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泄趋向收敛,人体内阴阳之气的盛衰也随之转换。所以,人们在入秋处暑后常常会伴有懒洋洋的疲劳感,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秋乏”。为防止秋乏影响正常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就需要调整夏天以来晚睡的作息习惯和方式,做到早睡早起、适当午休、多伸懒腰,有助于缓解秋乏。
俗话说:“春捂秋冻,不生杂病”,是让体温在秋时勿高,以利于收敛阳气,因为热往外走之时,必有寒交换进去。但是,早晚气候温差大,早晨夜间要注意添加衣服,晚上就寝要关好门窗,腹部盖薄被,防胃病复发,尤其应注意预防感冒。
处暑之后,天地万物由春夏的勃勃生机转向萧条冷落,加上秋干气燥,人们出现心情波动甚至情绪低落都是正常的生理反应,此时应注意收敛情绪、维持心性平稳。
而秋高气爽的天气,尤其适合户外运动。约一二好友郊游、登高望远,在亲近大自然的过程中,可以有效疏解“悲秋”情绪。也可在早晚进行适宜的运动锻炼,散步、小跑、下棋等都是调节心情的有效方式。
能降低血液中胆固醇的含量,适合在贴秋膘的季节食用。
能清心安神、补中益气、助五脏、强筋骨,可保持血管弹性,防止动脉硬化。
可抗疲劳、抗缺氧,秋天人们会出现阴虚少气、口干口渴、萎靡乏力的情况,在煮粥或炖肉时放入一些西洋参,不仅能镇静防秋燥,还能温和滋补。
白萝卜含芥子油、淀粉酶和粗纤维,具有促进消化,增强食欲,加快胃肠蠕动和止咳化痰的作用。
处暑了,别忘了煮一碗“五宝粥”喝,送暑气、补气血、养脾胃,尤其是处暑到秋分的这一个月的时间,更应该不时的喝喝,为什么呢?
因为在处暑至秋分的这一个月时间里,湿、热、寒、风都势力均衡地潜伏在这一个月中,经常会忽冷、忽热、忽烦、忽燥,没有定数!
由于这段时间不但湿、热、寒、风无法捉摸,它们还会随着你的心情变化,与你的心同气相求。比如,哪天心一急,会觉得又热又燥;而一听到什么沮丧的消息,又会觉得秋意寒凉……这段时间,人很难真正地秋安,反而更可能愈发地有的神经~
古中医认为,这是气候从夏到秋转变所必经的阶段,而主管这一转变的,是运筹帷幄的中土之官——脾。
脾居中焦,能升降气机而通上达下,升左降右,通过气化布散精微以及气机升降运动,不断将水谷精微输送至脏腑经络组织起到滋养作用,恰似于土能生化万物,四时之中无一时不长养万物一样。
所以,在这重要的季节转换时刻,照顾好脾的功能及肺气的宣降,就基本上能万事大吉了,那么如何照顾好脾的功能及肺气的宣降呢?煮一碗“五宝粥”喝就可,这个五宝粥”也叫“土气粥”~中国台湾地区的人特别喜欢叫它“土气粥”。
为何又叫土气粥呢?
因为中医认为脾胃在五行中属于土,而土气粥是一款养脾胃特别好的粥,简而言之,土气粥是“土气”是很旺的一碗家常粥,最适合长夏处暑天。而且它真的很香啊,一到处暑,小编的家早就吃上了。
【材料】:小米、绿豆适量、南瓜,百合20克、马蹄(荸荠)7个。(小编煮多次的经验是:北方暑气小,燥气渐起,生活在北方的人小米稍多些,绿豆少些;南方湿热依然重,生活在南方的人绿豆稍多些,小米少些。)
【做法】:将绿豆、百合洗干净,提前浸泡半小时,百合、绿豆先煮,大火煮开后,小火慢煮20分钟后放入南瓜、小米、马蹄同煮,30分钟左右绿豆、南瓜、小米软烂即可。
原理:
黄色食物得“土气”最旺,养脾健胃。这个粥里就用了小米、南瓜,小米是旧时给病人、产妇吃的,就是因为它最补虚;南瓜有排毒护胃的功效,补中益气。
百合补金气、润肺气,定魂魄。是金秋要常备的重点食材,特别是秋天容易情绪低落,“悲秋”的人,可以通过固金气,让精神内守。
马蹄,就是荸荠,因为养阴润燥的效果特别好,被称为“地下雪梨”。有一部分网友不知道什么是荸荠,请看下面的图片,它就是被削过皮的荸荠。潜意识点穴提示,如果秋天感觉嗓子干、喝水不解渴的时候吃几颗荸荠,热气立消,人会马上就得到滋润,特别舒服。
绿豆不可少,和诸食材一起温和清暑,处暑期间每天来一碗,不挑体质,是很好的脾胃滋补品,脾胃为后天之本,它一强,五脏六腑都跟着强了,气色、精神也都会好起来。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