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非洲的艺术记忆
来源:本站 发布:2024-07-04 点击:384
撰文/李安山 摄影/徐冶
岩画、陶塑、青铜浮雕……
它们是古非洲人审美的艺术表达;
击鼓、弦乐、说唱……
它们是古非洲人生活的情感记忆。
非洲艺术
源于自然赋予人类的灵感,
其生命力和影响力自可意会。
坦桑尼亚的女中学生。
岩画:
人类起源的历史痕迹
01
人类起源地的证据来自三个方面:早期进化各阶段的人类化石;通过有形的产物、工具和艺术品体现的人类行为;分子遗传学的解释。从这三方面看,非洲已被确定为人类诞生地或主要诞生地之一。
岩画是记录人类想象力、审美观和客观现实的最早证据。非洲是岩画存量最大的大陆,共有超过1千万幅岩画分散在各地;也是拥有最早岩画历史的大陆之一,其中纳米比亚的岩画已存在27000年。
位于纳米比亚西部的达拉马兰被认为是全世界最为壮观的史前岩石雕刻遗址。
南部非洲被人类学家认为最原始的桑人(因生活在丛林而被称为“布须曼人”)创造了极富艺术魅力的“布须曼岩画”,包括岩刻和岩画两种。岩刻散布于沿卡拉哈里沙漠东部以南的荒野岩石或干涸河床的铁石上,内容多为造型生动的动物,有长颈鹿、大象、斑马、角马、羚羊、野猪、狒狒、鸵鸟、飞禽等。
布须曼人喜欢描绘人身兽首的图像。这种图像多为幻想中的生物和披着兽皮戴着动物形象面具的舞蹈人形象。有的是化装成各种野生动物、手持弓和矛的动物型猎人形象,或上身用羽毛作为装饰,或头部形似长脖子的鸵鸟。有的是佩戴羚羊头或公牛头面具的人物形象。根据布须曼人的神话传说,这种半人半兽图像是作为图腾来崇拜的。
2000多个露天岩石雕刻、壁画散落在达拉马兰砖红色的峡谷中。
非洲雕塑:
现代美术的灵感之源
02
在世界艺术中,撒哈拉以南非洲的雕刻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位于今日尼日利亚的诺克、伊费和贝宁都是非洲古代制陶和雕塑艺术的创造中心。
诺克文化的久远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了解这些森林王国的根本。《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是这样解释的:“诺克文化:古代铁器时代文化,约在公元前500~公元200年间存在于尼日利亚贝努埃高原。
西非诺克时代雕刻作品。
诺克文化以古代赤陶雕像和头像雕刻而闻名。
最有代表性的人工制品有动物泥塑和刻板化的泥人(大多是头像),因此这种文化常被称为诺克塑像文化。”这种公元前500年以前即开始制铁的文化及出现的赤陶雕刻艺术品曾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震动了整个欧洲艺术界。
伊费是诺克文化的直接继承者,而“约鲁巴的统治者都是在伊费取得饰有珠子的王冠的”。更重要的是,森林诸王国之间存在着各种文化联系。西非文化传统不仅表现在赤陶方面,金属制品和木制品的艺术也达到了极高的水平。伊费的青铜器艺术制造可谓成熟完善和美妙绝伦。
青铜浮雕塑造的贝宁王国武士形象。
贝宁王国在13世纪从邻国伊费学得铸造技术之后,便在贝宁建立了青铜器的铸造作坊。贝宁的雕刻不仅具有高超的雕刻技巧,其艺术水平也超过了伊费,成为世界艺术宝库中可与希腊罗马雕刻艺术媲美的一朵奇葩。1897年,位于现今尼日利亚的贝宁古城遭英军焚毁,享有盛名的贝宁青铜雕刻艺术品惨遭厄运,约2500件珍贵青铜器被英军士兵抢走,相当一部分陈列在英国的各个博物馆里。
在这些非洲艺术的启迪下,西方现代艺术的多个流派开始崛起,如野兽派、立体派、表现主义、抽象主义和超现实主义等。马蒂斯、毕加索、布拉克等著名画家和布朗库西、亨利·穆尔等杰出雕塑家都从这些非洲艺术中吸收了营养,从而创立了自己的艺术流派。
贝宁王国的雕刻艺术高峰正值奥巴(国王)埃瓦雷和埃西吉统治时期。其青铜雕刻艺术是奥巴的宫廷艺术,它表现王宫贵族并塑造他们的武士和盟友形象。
非洲音乐:
独具音乐天赋的非洲人
03
非洲大陆产生的音乐在原创性、想像力和完美程度上也是其他大陆无与伦比的。当今世界流行的爵士乐、蓝调、说唱、灵歌等都可以在非洲找到源头。
我们在谈到非洲音乐时总是首先想到非洲人的节奏感,他们的鼓乐以及冲击力。实际上,非洲乐器中的弦乐也是非常普遍的。分布在各地的乐器音乐都具有自身的特点,如从西部非洲一直延伸到乍得湖以及相邻地区盛行各种琉特琴和竖琴式琉特琴等一类的乐器;在东非地区,人们使用与西部非洲类似的乐器。此外,他们还演奏各种长形喇叭、齐特拉琴、七弦琴、竖琴和定音鼓。
图阿雷格人歌手。图阿雷格人是撒哈拉中的一个游牧民族。
西非曼德人文化中的乐器享有盛名。最著名的乐器之一是巴拉(bala),它是一个用皮带扎在一起的竹架,将干燥的黑黄檀木板用绳子绑紧在竹架上。
巴拉上的木板少则11块,多则20块,最为普通的巴拉由19块组成。各块木板长度不一,因此当演奏者用木槌敲击时可以发出不同声调,这些木槌的尖头包着从野树上取来的橡胶(或胶乳)。木板下面扎着一个小的葫芦,起到共鸣器的作用。葫芦边上有两个小洞,用蜘蛛网或纱纸制成的薄膜盖着。每当木板被敲击,空气通过葫芦从而使薄膜振动。
非洲传统乐器马林巴琴。琴键是长短不一的木板,大大小小的葫芦构成了共鸣器,缠上胶皮的木棒敲击琴键,发出美妙动听的声音。
而最普通的曼德人弦乐乐器是不同种类的葫芦竖琴。在竖琴上,葫芦像是曼陀林,但发音的洞在侧面。这种共振器有一个长长的竹脖,通常是通过葫芦来增强效果。它有3到21根弦不等,根据竖琴的类型而定。很多大的竖琴在颈部带有一片“响叶”,这片响叶是一种曲线的矩形锡片,它在前部挖出一个V形小口,并有金属小环塞到葫芦多面的小孔里。当这种乐器演奏时,响叶振动从而伴随着音乐发出嗡嗡的声音。
有着微弯的颈部和低沉音色的两种大竖琴——辛比和东索·恩戈尼是在歌颂猎人时用来侍奏的。辛比有7根弦,可调到七音阶(有七种音的音阶,与西方音乐通行的八音阶不同)。东索·恩戈尼有6根弦,可调到五音阶(有五种音的音阶)。一种稍微小的东索·恩戈尼叫卡马伦·恩戈尼,它是由年轻人在各种聚会时演奏的,包括婚礼。
波伦是现存曼德人的竖琴中最古老的类型,相较猎人的竖琴而言具有较宽而低沉的音色。它传统上是在战士出征和凯旋庆功时演奏的。它只有3~4根琴弦和一个弯曲得像是猎人的弓的颈状部分。演奏竖琴的传统可能是从古代男人狩猎或战斗回来时拨弄他们的弓并歌唱庆功开始的。
西非冈比亚河畔,一位乐手弹奏着传统乐器葫芦竖琴。
曼德人的另外两种弦乐乐器分别叫“丹”(dan)和“科沃罗(kòwòrò)。它有一个葫芦共振器,但不像曼德音乐家演奏的其他有弦的葫芦乐器。每一根弦都有一个单独的颈状部分。这6个颈是扁平的,用柔软的枝条从葫芦的一边拨到另一边。与曼德竖琴不同的是,葫芦共振器上的洞不是用兽皮包的,开着洞的那一面是背着音乐家的。
恩科尼(nkoni)或恩戈尼(ngoni)是一种类似拨弦的吉他。这是传统上只能由杰利乌演奏的第三种曼德乐器。恩科尼的共振器是由像一叶独木舟的掏空木头做成的。掏空处用一块中间挖一个音孔的兽皮盖上。它有一个木制的颈和3~7根弦。
马达加斯加,小男孩弹着自制吉他。
被贩运到美洲的非洲黑人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不仅适应了新的环境,而且通过吸收不同的音乐风格创造了新的音乐形式,例如灵歌、速度慢和切分音多且十分受欢迎的蓝调,以及带有轻快节奏并带有大量黑人音乐元素的爵士乐等。一个移民群体在新的环境中能重新奠定一种新的民间音乐的基础,这种现象大概是史无前例的。
蓝调和爵士乐可以说奠定了我们现代舞乐的基础,这是非洲移民对世界音乐的一个重大贡献。当代世界的许多音乐形式、音乐风格、音乐曲调和音乐节奏都受到非洲音乐的影响。
本文节选自《文明》2013.04月刊
来源:文明杂志 类型:杂志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