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阿拉伯友好杰出贡献奖获得者
来源:本站 发布:2021-01-13 点击:503
【获奖者名片】
摩洛哥-中国友好交流协会主席
摩洛哥大学教授
穆罕默德.哈利勒博士
“学问虽远在中国,亦当求之”,先知穆罕默德的圣训,你是践行者。伊本.白图泰、汪大渊,是你心中的楷模。从青年到知天命之年,你继承先贤的衣钵,往返跋涉丝绸之路。如今中摩友好园地里昔日你栽种的友谊之树,现已结出累累硕果。
坚守互利合作双赢的信念,为两国民众谋福祉,你既是纽带,也是桥梁,花费了数十年,绚烂了两代人的童年,却花白了你的鬓发与容颜。哈利勒博士,你不愧是中国阿拉伯友好杰出贡献奖获得者。
中摩民间友好使者
-----记摩中友协主席穆罕默德.哈利勒博士
2016年1月20日,备受瞩目的“中国阿拉伯友好杰出贡献奖”颁奖大会在埃及首都开罗著名的四季酒店会议中心隆重举行。10名阿拉伯杰出友好人士获得表彰。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颁奖活动,并亲自为联合国前秘书长加利等10位获得“中国阿拉伯友好杰出贡献奖”的友好人士授予奖章和证书,并同他们合影留念。此情此景,暖心感人,再次表明中国政府和人民永远不忘老朋友。
获奖者中有一位摩洛哥人,他就是摩洛哥—中国友好交流协会主席穆罕默德.哈利勒博士。谈到获奖感受,他谦逊地说:“我感到很荣幸,不是为我自己,而是为摩中友协所有辛勤工作的员工们。从80年代起,摩中友协就不断派代表团访问中国,努力建立与中国的友好合作关系。他们才是真正的获奖人。我只是协会派出的领奖人代表而已”。获奖是中国政府对我们真诚合作的肯定。获得这个荣誉,我为摩中友协的员工和中国的朋友感到骄傲。因为我们单方面的努力是无法获得成果,无法获得荣誉的。获得中国阿拉伯友好杰出贡献奖是摩中双方企业通力合作的结果,所以,这个奖也有中国朋友的一半”。
言行一致,领完奖的哈利勒主席第二天清晨就要匆匆飞往中国处理公司合作业务了。临行前,他以一段精彩的演说告别中国的朋友们:
“712年前”的昨天,在中国游历过的摩洛哥著名旅行家伊本.白图泰踏上了返回故乡摩洛哥的旅程,历时三年跋涉的他,成功畅快地回到了摩洛哥,见到他的亲人们便娓娓讲述他眼中的那个丰饶神秘的遥远东方国度—中国故事。
“712年后”的今天,我作为摩中友协主席将步摩洛哥著名旅行家伊本.白图泰的后尘,带着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的重托,带着荣誉的奖章和证书离开这里。和伊本.白图泰不同的是,只要4个小时的时间我就可以回到我的故乡摩洛哥了。但是此时此刻我也将会像伊本.白图泰一样,回到故乡的第一件事就是向每位家乡父老乡亲讲述历久弥坚的中摩友好感人故事,以及中国的巨大发展变化和取得的令人难以置信的伟大成就”。
中国人民的老朋友
说到哈利勒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还真的是名副其实。我和他是20年前在接待摩洛哥首相的宴会上认识的。
1998年12月3日—7日,应中国国务院总理朱镕基的邀请,摩洛哥王国新任首相阿卜杜勒.拉赫曼.尤素福一行对中国进行正式友好访问。我作为工作人员有幸参与其中。访问期间,1998年12月4日,国家主席江泽民在钓鱼台国宾馆会见了摩洛哥首相尤素福。
江泽民对能结识尤素福感到非常高兴,并请尤素福转达他对哈桑二世国王的亲切问候,欢迎他在方便的时候访华。
江泽民说:“昨天朱镕基总理与阁下进行了积极的、富有成效的会谈。双方就进一步发展两国在各个领域的平等互利合作达成了广泛的共识。”江泽民指出,“阁下在中摩建交40周年之际来华访问,是两国关系中的一件大事。希望阁下在访问期间多看一看,增加对中国的了解”。江泽民说,中摩建交以来,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卫生等各个领域的合作取得显著成果,在国际事务中相互理解和支持,我们对此感到满意。
江泽民指出,目前我们正处在世纪之交,随着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中摩关系也面临着一些新课题,我们应进一步探索新的合作方式和途径。中国重视与摩洛哥的交往与合作,愿与摩方共同努力,以两国建交40周年为新起点,把一个更美好的双边关系带入21世纪。
江泽民指出,摩洛哥地处大西洋和地中海沿岸,矿产丰富,历史悠久,人民勤劳,风光秀美,战略地位重要。在哈桑二世国王领导下,摩洛哥在维护国家独立、发展民族经济、改善人民生活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也发挥着独特作用,在阿拉伯世界和非洲大陆颇有影响。我们对此深为赞赏,祝愿摩洛哥在阁下任首相期间取得新的成绩。
尤素福感谢江主席的会见并转达了哈桑二世国王对江主席的亲切问候和良好祝愿。尤素福说,他此次来华访问有两个目的:一是为了庆祝摩中两国建交40周年,二是为了更好地表达他对中国政府在经济建设中取得巨大成就的敬意。他说,中国在亚洲金融危机中采取的负责任的态度以及中国军民在洪涝灾害面前表现的团结一致精神,值得世人赞赏。尤素福表示,摩洛哥愿继续发展与中国的传统友谊,并愿在政治、经贸、文化、科技和体育等各领域加强与中国的交流与合作,以推动摩中两国关系向前发展。
中方陪同会见的有民进中央副主席王立平、外交部副部长张德广、驻摩大使穆文等。摩方陪同会见的有交通和海运大臣曼苏里、能源和矿业大臣塔希里、青年和体育大臣穆萨维和驻华大使迈赫迪等。
访华期间,尤素福首相在摩洛哥驻华大使迈赫迪、摩洛哥文化部副部长、中国文化部部长孙家正、中国驻摩洛哥大使穆文及阿拉伯各国驻华大使的陪同下,于12月4日上午11:00时,兴致勃勃地出席了在北京朝阳公园金台艺术馆举办的《摩洛哥综合艺术展》开幕式,并为该展剪彩。
这次自12月4日—13日为期9天的《摩洛哥综合艺术展》是为配合摩洛哥首相访华而举办的,可以说是摩洛哥首相访华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在这次隆重而热烈的展览会上,我见到了哈利勒博士。他是代表团成员之一。他热情地向我解释说,这次展品种类繁多,有绘画、书法、邮票、图书、传统艺术、古城图片、库图比亚清真寺香塔的模型及手工艺品等。这些极富特色的摩洛哥文化艺术品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摩洛哥王国的人文景观和风土人情,正如摩洛哥首相在开幕式的致辞中所说,此次展览为广大中国观众提供可一个了解摩洛哥文化艺术的好机会。
中国文化部长孙家正在祝辞中说,今天在北京开幕的《摩洛哥综合艺术展》,恰逢摩中建交40周年之际,因此,举办此展具有非常特殊的意义。我们坚信,这次展览必将对进一步促进中摩两国的文化艺术交流,增进两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作出新的贡献。
摩洛哥第一位中医
如今,在北非古国摩洛哥王国,一提起中草药,很多人自然会想到现任摩洛哥-中国友好协会主席穆罕默德·哈利勒先生。
上世纪70年代的1978年,遵循先知穆罕默德:“求知,哪怕远在中国”的教诲,哈利勒冲破家庭和社会重重阻力,踏上中国的土地,赴北京医学院(现北京大学医学部)留学。谈起留学中国的经历,他说:“起初,我和大多数外国留学生一样,到中国学习中医,是因为对中医学充满好奇。后来,通过学习和实践,特别是亲身体验过中医治疗,药到病除的效果让我对中医十分痴迷。另一方面,我也看好中医的就业前景。不论怎样,这门充满神秘和智慧的东方医学正在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
经过长达10年的学习,哈利勒在中国获得医学博士学位。期间,为获得第一手资料,他历尽艰辛进行实地考察,足迹遍布中国29个省、市、自治区。学有所成回国后,他开始创业。先就职于坐落在摩洛哥首都拉巴特的一家军队医院,担任内科大夫。行医过程中,他听闻有些来该医院就诊的摩洛哥患者,多年身患的疑难病症难以得到解除病痛的切实疗效,于是抱着试试看,有病乱投医的心态纷纷找到哈利勒求医问诊。
哈利勒凭借着自己在中国学到的扎实中医知识,大胆实践,用于探索,终于妙手回春将一位位摩洛哥老病号多年的病症治愈,赢得了良好的信誉。
摩洛哥百姓患有颈椎和腰椎疾病,恰巧针灸与推拿在治疗调理这类慢性疾病上颇具优势,通过病人们口口相传,中国诊所逐渐吸引更多人前来尝试中医疗法。
自此,中国针灸以“疗效神奇”在摩洛哥王国广受追捧,颇受欢迎。一传十,十传百,患者病友们纷纷奔走相告,摩洛哥患者们慕名而至,在给医院带来收益的同时,哈利勒这位留学中国的“中国大夫”也一举成名,家喻户晓。
一位名叫莱拉的摩洛哥患者在一次运动损伤后体验了针灸治疗,随即她就爱上了针灸,她发现针灸好处多多,可以用来治疗一系列的疾病:比如肌肉疼痛、头痛、背痛、失眠、焦虑、抑郁、更年期和经期疼痛……他用实践向患者证明了中国针灸存在的益处。
另一位摩洛哥从事体育运动的患者,一年前,当物理疗法无法治疗他运动造成的膝盖半月板撕裂时,他选择了针灸疗法。他说:“针灸后,撕裂的疼痛消失了,我就知道这个针灸是管用的。我是攀岩爱好者,所以我的手肘、肩膀和手都有肌腱炎的倾向。针灸疗法与物理疗法相结合,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诊所初创阶段,哈利勒也经历过一段摸索期。“当地人对来自中国的医生有顾虑,对针灸等中国传统疗法也不了解,这需要一个接受的过程,我能做的就是尽量治好、服务好每一个前来就医的病人。”
例如,很多摩洛哥医院都对本地流行病,如疟疾、伤寒、霍乱和鼠疫等病症束手无策,哈利勒针对当地实际情况,花了很长时间研究这类疾病,逐步积累临床诊治经验。
随着患者的日渐增多,该院决定增设“中医科”,当年开始行医时,哈利勒每周治疗大约15个病人,但随着医术的日渐成熟,他的中医科每周治疗约50位病人。为此,哈利勒说,他乐于用自己所学医术让越来越多的摩洛哥同胞亲身体验和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国针灸文化。
随着时间的推移,1989年哈利勒在摩洛哥第一大城市卡萨布兰卡创办了第一家中医针灸诊疗所,并营业至今。期间,他加入了摩洛哥-中国友好交流协会成为该协会理事。
哈利勒博士说:“中医学与现代医学的思维模式各有不同,现代医学主要强调人体生命的物质基础,因而采用对抗疗法;而传统中国医术注重身体器官之间的功能关系,注重调和,这种思维模式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甚为密切。通过系统专业的学习,我深刻地了解到了中医术与文化的关系。”
随着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获颁国际医学奖,她在中国中医药发展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尤其是近年来中医在海外越来越流行。由此吸引了许多国际留学生慕名前往北京中医药大学求学。如今报名到中国学习中医,已经成为越来越多外国年轻人的职业选择。
据了解,目前全球已经有不少国家立法承认中医的合法地位,中医、针灸在超过160个国家和地区有运用。
哈利勒教授谦逊地说,我这个曾经的摩洛哥在华留学生,或许没有想到,数十年后自己会成为醉心于摩中友好事业的筑路者、推动者与践行者。当年我在协会只是一个普通工作人员的时候,做梦也没有想到,近20年后的今天,我作为摩中友协主席,代表摩中友协在埃及荣获中国国家主席颁发的“中国阿拉伯友好杰出贡献奖”的殊荣。这真是,摩洛哥留学少年今生与中国有缘。
如今,中国诊所的口碑影响力已不仅局限于摩洛哥。哈利勒说,中国诊所时常接诊一些从周边国家慕名而来的病人,比如西班牙、阿尔及利亚和法国等,甚至还有患者特意从欧洲飞来看病。
哈利勒说,“中国诊所开业30年来,从没做过广告和宣传,能走到今天,靠的是患者们口口相传”。哈利勒说,来诊所就医的“本地病患大概能占总人数的80%”。
奔走于摩中两国之间的民间使者
知难行易,还是知易行难,这是中国传统文化意义上的经典命题,历代贤者都曾为此发出过深深的感叹。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会根据自己的人生体验做出不同的回答。
2012年的秋天,随着哈利勒博士创办的中国中医诊所在摩洛哥家喻户晓,已成为当地人心中值得信赖的“老字号”品牌的良好声誉日渐扩大,穆罕默德·哈利勒博士当选为新改组成立的摩洛哥—中国友好交流协会的主席。摩洛哥—中国友好交流协会的前身是成立于1984年的摩洛哥—中国友好协会。摩中友协与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保持着良好的互惠互利合作关系,积极推动两国间的民间友好交流。
在就职演说中,哈利勒表示,自己被委任说明摩中友好是大势所趋,只要有信心和热心参与这项工作,便能获得大家的尊敬和肯定。此后,他不负众望,在促进摩中友好的探索中不断阐释自己的人生意义。
上任后,他首先召集友协各方面人士开会,集思广益,并身体力行寻访了全国30个省市乡镇,根据摩洛哥基础设施建设市场及工农民用商业市场所需,相继制订出对华经济、商贸、文化交流的五年发展计划,并积极组织摩洛哥企业家访问中国。
当年与哈利勒同期在摩中友协担任副主席工作的穆罕默德说,当时对他的印象就是活力四射、积极向上的一个人,“至今,哈利勒仍保持了这种风格,工作中总是马不停蹄,日程安排得十分紧凑。我想这是基于他对祖国、对摩中友好事业的一种热忱。对摩中友好工作的热爱和使命感,使他愿意亲身参与到火热的摩中友好互惠互利合作交流工作中去。”
哈利勒的工作十分繁忙,每月往返奔波于摩中两国城市乡村。他每年都组织带领多个摩洛哥企业家代表团到中国各地参观、访问,以促进摩中友好为主要目的开展两国民间交流活动。用他自己的话说,“就像一辆时速140公里、每天都连开14小时的汽车”。不善言辞的他,每年有200多天在中国,而每次回到摩洛哥,他都收获颇丰。当有人问到他的最高理想时,他说:“我希望化为一座桥,传达摩中两国之间的美德,在经济、商贸和文教交流方面,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互惠互利合作双赢,让两国民众加强了解,互通有无,共享福祉和繁荣”。
“书生报国无长物,唯有手中笔如刀。”哈利勒担任摩洛哥—中国友好交流协会主席以来,一个人带起一个团队开展工作,促进了中摩两国间各界人士友好往来和文化、经贸、医学、医疗卫生等领域的技术、学术、人才、商品交流,享有“中摩民间大使”的光荣称号。
在谈到摩中传统友好故事时,哈利勒教授说,中国有“西天取经”的神话,阿拉伯有“求知,哪怕远在中国”的圣训。翻开摩中关系史会看到一系列闪烁光辉的名字,其中就有举世闻名的中世纪四大旅行家之佼佼者伊本·白图泰。“他是摩洛哥人,是摩洛哥王国的骄傲;他不属于一个时代,而属于所有的时代。”哈利勒博士评价说。他立志要让伊本·白图泰在当代中国成为一个家喻户晓的名字。
岁月流逝,时过境迁。今天,在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倡导的“一带一路”建设中,摩中两国传统友谊的不断加深。在摩中友好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可以这样说:古有伊本·白图泰,今有穆罕默德·哈利勒。
伊本.白图泰与中国
听获奖者讲述摩中传统友好故事
在刚刚结束的中国阿拉伯友好杰出贡献奖颁奖大会期间,摩中友好协会主席穆罕默德.哈利勒教授带来了新作《伊本.白图泰在中国》,而他花了6年时间制作的20集“中国和摩洛哥的药用植物交流”的电视专题片也很快将要跟观众见面。
哈利勒说,可能现在的中国年轻人都不太清楚“摩洛哥大旅行家伊本.白图泰”姓氏名谁?但对于中国老一辈来说,却如雷贯耳,记忆犹新。因为他是600多年前,摩中传统友好交流史上的第一位民间友好使者。
2018年是伊本白图泰逝世712年。在他73岁的生命中,伊本.白图泰行程达75,000英里的途经44个国家。并且早在600多年前到访过中国。可以说,在摩中友好交流史上,他是我们这些现代人值得敬仰,身先士卒的筑路者和践行者。
哈利勒教授接着说,据摩中友好历史文献记载,在中国元代来华的外国旅行家中,人们对马可·波罗知道得较多,而对伊本·白图泰则不大熟悉。因此,有加以介绍的必要。
伊本·白图泰(1304—1377年)是中世纪摩洛哥杰出的旅行家,他从青年时起,便离别故乡丹吉尔,开始外出远游。伊本·白图泰在第一次旅游中,于1345年(元至正六年)他经孟加拉来到中国。先在泉州登岸,接着又游历了广州、杭州和大都(北京)等地。在书中描述了中国农产品、金银手工艺制品、瓷器、煤炭、绘画、交通、旅游及社会治安情况,记述了中国穆斯林聚居区和清真寺的情况。他还在《游记》中提到法官、道堂、苏菲修道者等等,是研究中国伊斯兰教史、元代中外关系史的重要文献。
离开中国后,他经过印度尼西亚、印度和埃及,于1349年回到摩洛哥。不久,他又在1350年至1354年期间,作了第二次和第三次旅游。伊本·白图泰的足迹遍及非洲和亚洲的许多国家和地区。而后伊本白图泰回到摩洛哥。摩洛哥苏丹得知他的事迹后,即刻召见伊本.白图泰,令其口述一生的旅游见闻,责其王室书记官秘书穆罕默德.伊本·朱扎伊将伊本·白图泰口述的旅行风闻和经历用阿拉伯文笔录下来。并于1346年整理成书,题为《异国风光和旅途奇观》,这就是现在著名的《伊本·白图泰游记》。此后,他任摩洛哥法官,1377年归真,享有“忠实的旅行家”的美称。
哈利勒教授坦言,据了解,20世纪初,中国汉学家张星俍先生根据德文版本译出《伊本·白图泰游记》中国部分。有着丰富而生动的内容。其中,用不少篇幅记述了他在中国的见闻。在1985年前,中文版的《伊本·白图泰游记》全译本没有出现。
哈利勒笑着说道,据时任中国驻摩洛哥大使杨琪良回忆,上世纪1963年12月下旬,周恩来总理在陈毅副总理兼外长的陪同下,率领中国政府代表团首次出访非洲大陆10个国家,其中包括摩洛哥王国。当年,摩洛哥国王哈桑二世特意拿出该国奉为国宝的《伊本·白图泰游记》手抄本,请周总理和陈毅副总理过目。并向他们简单讲述了伊本·白图泰早在600年前只身访问中国的故事,并表示,愿摩中两国人民友好外交不断加强,令周总理等十分感动。
事后,周总理询问随行人员,中国有没有《伊本·白图泰游记》汉译本。当听说只有《伊本·白图泰游记》中国部分节译本时,随即指示回国后请有关部门加强这方面的工作,组织人力制订切实计划,尽快将《伊本·白图泰游记》译成中文。在访问结束前,周总理曾提出要瞻仰伊本·白图泰的故居和陵墓。
消息不胫而走,传到北京大学担任阿拉伯语教授的马金鹏耳中,他听后非常激动,这给他老人家翻译《伊本·白图泰游记》的工作增添了新的动力。而在此之前,他实际上从埃及爱资哈尔大学毕业之后,便在回国途中开始萌生把这部游记译成中文的强烈愿望。但是,回国后因多种原因所致,一直拖延到1985年。
1985年,在上海外国语学院朱威烈教授和宁夏人民出版社杨怀中先生的热情帮助下,一部译著,一份执着,中国第一部由中国穆斯林学者马金鹏教授翻译的《伊本·白图泰游记》汉译本由宁夏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自此填补了《伊本·白图泰游记》没有中文版的历史空白,实现了周恩来总理生前的愿望,受到中国学术界、文学界、阿拉伯语界专家学者的高度重视。
《伊本·白图泰游记》汉译本出版后,马金鹏教授首先想到的是告慰周恩来总理英灵。他给周总理的夫人邓颖超同志写了一封信,并献上《伊本·白图泰游记》一册,寄托一位中国回族老人对周总理的思念之情。
今天,岁月流逝,时过境迁,在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倡导的“一带一路”上,随着摩中两国传统友谊的不断加深,身为摩中友协主席,我立志要让伊本.白图泰在中国现代人的心中成为一个家喻户晓的名字。哈利勒教授感慨地说。
早在6年前,哈利勒便萌生了给当年的摩洛哥大旅行家伊本.白图泰拍摄一部电视专题片的想法,很快,这个想法得到了摩洛哥丹吉尔市政府的同意与支持。
“我觉得我做的这件事情太晚了,因为摩中两国建交已经60年”。我觉得传承摩中友好历史人物责无旁贷,我一辈子从事摩中友好事业就是为了这些。
2018年是中国和摩洛哥建交60周年,时在当下,听这位摩中友好协会的主席讲述600年前伊本.白图泰到访中国的故事,并且从中摩旅游文化的不同来看这位享誉世界的阿拉伯著名大旅行家,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中国茶叶博物馆在摩洛哥
哈利勒感慨地说,如果我们打开地图来看一看,摩洛哥离中国实在太遥远了。但是,贸易的纽带却把中摩两国连起来了。在摩洛哥人的家里可以喝到中国的绿茶,而在中国农村的田地上也可能撒下摩洛哥的磷酸盐粉;北京的主妇在星期天可能上超市里买上两听摩洛哥的沙丁鱼罐头。的确,中摩两国关系越来越密切了。最近中国和摩洛哥签订了中国向摩洛哥购买价值22亿摩洛哥磷酸盐的合同。
因为北非古国摩洛哥,有名的除了举世闻名的油页岩矿,就要数两种驰名于世的物产资源,海洋里的特产沙丁鱼和陆地高山上的特产磷酸盐矿了。而这两种陆地上和海洋里的自然资源,已成为中国多年来进口的大宗商品了。
哈利勒告诉我们,沙丁鱼,属鱼纲,鲱科。这种体侧扁,长达26厘米,通体银白色俗称“白条”的沙丁鱼,臀鳍最后2鳍条扩大。从形体上看,像根小肉肠,但一经烹饪,筷碰舌尖,吃到嘴里,味道极其鲜美,定会使你大块跺移、无不令人咋舌赞叹……
哈利勒接着说,沙丁鱼是世界重要的海产经济鱼类之一,为制作罐头食品的优良原料。沙丁鱼大多分布在南半球6---20度等温线范围内的深水海洋中。这种分布于英吉利海峡以南和地中海海域的大西洋沙丁鱼,一年四季都可以捕捞。尤其是在春、夏两季为旺季,因为此期大批鱼群顺海岸向北方迁游。由此,摩洛哥渔民掌握汛期乘此机遇每年捕捞量达数十万吨以上。而后送到摩洛哥海产加工中心制成各类罐头食品,加上做工精美的改观包装,远销非洲及世界各地。仅此一项,每年能为国家赚取可观的外汇,成为摩洛哥主要外汇收入来源。
说到这,哈利勒走进厨房随手拿来一听椭圆型铁盒包装的沙丁鱼罐头,此情此景不禁使我回想起在中国60年代前后,首都北京乃至上海市场上,也曾出售过这种鱼肉罐头食品。我随口向哈利勒询问,主人自豪地告诉我,是的,那就是出自摩洛哥港市萨菲的特产沙丁鱼。
听了哈利勒主席的讲述,不禁使我联想起60年代初,国内经济困难时期,市场物资严重匮乏,商店货架上常常空空如也。记得国内主管外贸的部门想到了摩洛哥的沙丁鱼。大约是在1961年的冬天,中国驻摩洛哥使馆商务处接到国内指示,让商务处尽快在摩洛哥市场上采购一批沙丁鱼罐头急运回国内,以解决国内市场春节年关之需。很快,摩洛哥的沙丁鱼罐头就进入到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市场,颇受市民的青睐。
据说,人们更看中的,其实并不是沙丁鱼本身,而是罐头中浸泡沙丁鱼的橄榄油。一盒沙丁鱼罐头里的橄榄油不过二三两,对于今天的人来说可能不算什么,但它却相当于当时北京市民半个月的定量,这点油显得何其珍贵。摩洛哥因沙丁鱼在中国出了名。现在看来,沙丁鱼其“历史贡献”功不可没。
近年来,随着中摩两国经贸互惠互利合作关系的不断发展,双方的贸易额逐年增长,相互已成为重要的贸易伙伴。尤其是在渔业合作项目方面双方取得的成效令人欣慰。时任中国国务委员陈俊生、经贸部长吴仪女士都曾相继访问过摩洛哥,代表中国政府与摩洛哥政府签署了渔业合作协议和中摩渔业投资保护协议。目前,两国已建立5家跨国捕鱼公司属合资项目,共有64艘渔船,此项合作对中摩双方均有利。
哈利勒说,中国和摩洛哥经济互补性强,今后两国开展经贸合作潜力巨大。摩洛哥蕴藏有丰富的磷酸盐,目前已探明储量约为1100亿吨,占世界总储量的将近四分之三。
值得提及的是,2006年4月24至26日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首次访摩,受到摩方的高度礼遇,摩洛哥国王穆罕默德六世亲自出席欢迎仪式。访问期间,胡主席同穆罕默德六世国王、杰图首相、拉迪众议长和奥卡沙参议长等摩方领导人举行了会谈,就双边关系和中非关系等共同关心的国际及地区问题交换了意见,两国有关部门签署了双方经济、科技、文化、卫生、旅游等领域的六个合作协议。访问中,胡主席为磷酸盐等摩洛哥产品更多地进入中国市场提供契机。
听着主人如数家珍的细致介绍,我们沉浸在无比欢乐的幸福之中。因为,湛蓝深邃充满生机活力、占地球表面71%的海洋(大西洋),恒古至今,无私奉献给北非古国摩洛哥王国的,不光是名贵高产的沙丁鱼,而且还为摩洛哥积蓄了另外一笔巨大的财富,这就是养育土地和庄稼的化肥----磷酸盐。在中摩两国多年互惠互利的贸易合作中,中国每年需要从摩洛哥进口上千万美元的磷酸盐呢!
那么,磷酸盐因何形成,而又为何仅摩洛哥所有呢?
哈利勒告诉我,早在遥远的地质年代,包括摩洛哥王国西部的北非一带,曾经发生过大海侵,在其沉积物中形成了丰富的,具有世界意义的磷钙土矿床,而磷酸盐在这些矿床中,平均含有50%---60%。因此,摩洛哥磷酸盐储量和产量十分丰富,已探明的约578亿吨,占世界总储量的四分之三以上。目前,年开采量超过2000万吨,素享“磷酸盐王国”美称,磷酸盐产品出口是与沙丁鱼出口媲美争馨的为摩洛哥出口创汇的拳头产品,是摩洛哥经济的重要经济支柱之一。
这种磷钙土,除了满足本国农业生产需求之外,每年还大量地向中国、美国和欧洲各国出口;仅此一项,就占了摩洛哥出口总值的四分之一左右!
听着哈利勒从古到今,从海洋到陆地,从摩洛哥到中国如数家珍的详细介绍,我不禁发出这样的感慨,“一个国土面积仅45.9万平方公里(不包括西撒哈拉26.6万平方公里)的国家,却能强渔惠渔对世界农业、渔业有如此巨大的贡献,真令人赞叹佩服。”
1998年12月3日,吴富贵教授与摩洛哥-中国友好协会主席穆罕默德.哈利勒教授共同出席摩洛哥综合艺术展时合影
作为随行人员,摩洛哥-中国友好协会主席穆罕默德.哈利勒教授陪同前往。期间,老友相聚,吴富贵教授与哈利勒主席共同出席摩洛哥综合艺术展开幕式。
2018年8月22日吴富贵与哈利勒主席在摩洛哥驻华大使馆前合影
摩洛哥-中国友好协会主席穆罕默德.哈利勒教授
哈利勒主席同摩洛哥前总理亲切交谈
哈利勒主席与中国驻摩洛哥大使李立在一起
哈利勒主席为国际科技船业合作联盟成立大会揭幕
(照片来源:穆罕默德.哈利勒主席提供)
马金鹏教授和他翻译的《伊本.白图泰游记》
功名报国在译介
2018年是摩洛哥和中国建交60周年。在这喜庆之日,哈利勒教授在访华期间,特地给我讲述了伊本.白图泰和马金鹏“以文会友”、“译文会友”的友好故事。这两位曾为中摩友好事业做出过重要贡献的历史名人。
哈利勒教授说,在中国,提起伊本.白图泰,人们首先想到的是他的祖国摩洛哥王国。谈到1985年8月,宁夏人民出版社首版发行的《伊本.白图泰游记》全译本,读者自然会想到马金鹏教授。尽管他从未去过摩洛哥,但他译介的伊本.白图泰游记作品却深深吸引、打动了几代中国读者。时至今日,很多中国人的书桌和床头还放着伊本.白图泰的著作。
如果说这是为什么,这是因为伊本.白图泰和马金鹏是两位曾为中摩友好事业做出过重要贡献的历史名人。
大家知道,马金鹏教授是20世纪中国最具影响力的阿拉伯语翻译家和伊斯兰教著名学者,他一生的各个时期都未离开过语言教学和宗教翻译工作,可谓译著等身。代表作涉及语法、名著、文学、宗教、典籍等各个领域,最著名的当属《伊本·白图泰游记》全译本。他对中国现代译坛有着巨大影响,对中国读者了解伊本.白图泰及摩中友好历史关系起到了重要的引领作用。在为中西交通史的研究提供了宝贵史学文献资料的同时,亦推动和增进了中摩两国历久弥坚的传统友谊和现代互惠互利友好合作关系。晚年,他以耄耋之年患病之躯,用毛锥十年的时间,把学术研究的译介精神发挥到极致。因而受到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的高度重视,马金鹏俨然成为中国阿拉伯语界和伊斯兰教界这一历史时期最耀眼的名字。成为摩中友好典籍互译出版工程历史上,用文学译介手段传承友好的一座令两国后人从心底永远铭记的人文历史丰碑。
1985年,72岁的北京大学阿拉伯语教授、中国著名伊斯兰学者马金鹏迎来了译介生涯的“第一春”,收获了他足以垂范后世的译作精品,中国同摩洛哥史学游记文学交流事业中的经典译文,阿翻中《伊本·白图泰游记》汉语全译本。
2000年代,87岁的马金鹏教授梅开二度,又迎来了译介生涯的“第二春”,收获了他传承后世的译介之作《伊本·白图泰游记》再次出版。此举,引起中摩外交界、伊斯兰教界和国内外高等院校专家、学者和学界的极大关注和仰慕。
晚年时,马金鹏教授笔下翻译的《伊本.白图泰游记》全译本之如此丰硕的代表作译介成果,为他赢得了在中摩友好交流历史上,里程碑式、名副其实、令人称道赞誉的首席译员崇高地位和荣誉称号。马金鹏教授《伊本·白图泰游记》全译本的译介史地位由此确立。
只要功夫深,铁杵能磨成绣花针。马金鹏教授便是那位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的磨针之人。在校园,他是辛勤的园丁,在译坛,他又是当代译匠,功劳荣誉属于对中摩友好事业做出过巨大贡献的人!
诚然,马金鹏教授花费50年心血,早在33年前的1985年8月率先译介的摩洛哥大旅行家伊本.白图泰的游记作品,曾被中国教育部规定为中学四年级学生阅读课本。如今他的精品译作已经成为中国译介文学乃至世界译介文学宝库中的宝贵经典。马金鹏教授的理想追求和人品译品,是永远值得我们学习的榜样。能够拥有这样一位译坛巨匠,是中国人民的一大精神财富。
典籍互译出版价值
中华民族同摩洛哥民族一样,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中华人民共和国具有迷人的神奇色彩。
早在宋元时代,1346年(至正六年)摩洛哥著名大旅行家伊本·白图泰不远万里,只身远涉重洋来到中国游历近3年时间,在其著述的《伊本·白图泰游记》中,详细记载了有关中国社会的一些地理、历史、民族、物产、港口、交通、治安、风土人情、穆斯林宗教生活,当时称中国为“隋尼”。自此之后,摩洛哥同中国的文化交流和友好关系,逐渐地得到了发展。为进一步研究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民俗等各方面情况,提供了可资借鉴研究的文字理论依凭。
拜读了马金鹏教授译介的《伊本·白图泰游记》深感意境深邃,爱不释手。因为这是中国第一部《伊本·白图泰游记》全译本,其中凝聚着马教授为翻译这部世界名著所经历的充满艰辛与坎坷的50个冬夏春秋。这部自古至今被摩洛哥国王和臣民视为骄傲,享誉世界的文化珍宝和世界名著,如今已成为当代中国学术界深入研究两路“海上香料之路”和陆上丝绸之路极其重要的中西交通史研究资料,同时也是追寻伊斯兰教如何从海陆传入中国泉州的历史参考文献。
的确,游记为媒、文献作证、译介为凭、专家论证。自1985年8月,中国第一部《伊本·白图泰游记》汉译本,出自马金鹏教授之手,从阿拉伯文译成中文之后,交由宁夏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在中国图书市场问世,而后再版,从时间上看,距今已有33年的历史了。这是两国关系史上具有历史意义的重大事件,如今此书的出版已使业已存在的摩中传统友谊和现代友好合作关系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由此可见,马金鹏教授译介之举无论在中摩两国近代友好人文旅游交往、经济、文化、学术理论研究历史上,都榜上有名,劳苦功高,具有重要而深远的史学传承价值,因而受到两国政府和学术界的高度重视。
因为这部珍贵译著33年前在中国的首次问世,再一次用纸质传媒向世界展现和证明了,历史上的摩洛哥与中国之间源远流长的悠久交往历史和有据可考的人文友好关系。而今在“一带一路”上,中摩已成为战略伙伴关系便是得益于两国历史文化与文明之间的对话和交往。
这其中,包含着伊本·白图泰这位历史名人为中摩友好事业所作出的著书立说开创性历史贡献;同时,也包含着马金鹏教授这位中摩民间友好使者、伊斯兰专家、穆斯林先辈所作出的阿译汉,有益的史学人文典籍互译出版友好传承工作。
鉴此,业界专家学者给出这样的评价,在中国,出版《伊本.白图泰游记》的宁夏人民出版社虽是名不见经传的区区小型出版社,但却高瞻远瞩,在中摩友好交流史上干了一件震惊世界的大事情。这话可谓千真万确!
国家元首点赞意义
对于普通中国百姓而言,摩洛哥虽与中国相距万里之遥,但每每提起“伊本·白图泰”,无论49年或解放前出生的老一辈,还是90后朝气蓬勃的现代年轻人,不少人竟然耳熟能详。究其原因,就是因为阅读了马金鹏教授译介的《伊本·白图泰游记》全译本。由此可见,这部记载着中摩两国悠久历史往来,与人文交流学术著作的史学文化传承价值之巨大魅力。
对于拥有这样一位世界著名历史名人、世纪伟人的摩洛哥王国来说,伊本·白图泰曾受到过两代摩洛哥国王的悉心爱戴。从时间顺序上看,无论从父辈----已故摩洛哥国王哈桑二世,到儿子辈现任国王穆罕默德六世,两代摩洛哥国王父子均对伊本.白图泰和他著述的《伊本.白图泰游记》情有独钟,赞誉有加。无论重要国宾来访,还是国王出访,历次历史性会谈中,新老国王必向嘉宾或东道主提及和讲述伊本.白图泰周游世界44国的友好历史故事。
而这其中,值得提及的是,从上世纪60年代起,时至今日,无论是在中摩两国元首、总理、首相等高层政要领导人进行的国事互访友好会晤中,还是在有据可考中阿友好举办的重要历史性国际会议上,伊本.白图泰的名字和他著述的《伊本.白图泰游记》汉译本,每每都会被两国元首频繁提及。
1964年1月,周恩来总理和陈毅副总理率领中国政府代表团首访摩洛哥期间,会见了哈桑二世国王。交谈中,哈桑二世国王谈到摩中友谊历久弥坚时,特地谈到伊本.白图泰600年前周游列国并到访中国的故事,同时拿出手抄本请周总理过目,并让翻译向周总理解释这本书的来历。周总理听后询问随行人员中国有无汉译本,当周总理听说只有《游记》中国部分节译本而无全译本时,随即指示,应尽快组织力量把这本宝贵文献翻译出版。
1985年8月,中国第一部《伊本·白图泰游记》阿拉伯文汉译本在中国问世后,得到国内外许多学者的关注。《人民画报》社高级译审阿拉伯语专家李华英先生率领中国穆斯林代表团出访摩洛哥,将此书中文译本,作为礼物赠送哈桑二世国王,引起轰动,该国电视台作了专题报道。
江泽民说:“阁下在中摩建交40周年之际来华访问,是两国关系中的一件大事。希望阁下在访问期间,多看一看,增加对中国的了解”。江泽民告诉尤素福首相,摩洛哥有位世界著名的大旅行家,他曾读过《伊本.白图泰游记》。
1999年穆罕默德六世登基后,于2002年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是中摩建交以来首位访华的摩洛哥国王。访华期间,穆罕默德六世拜会江泽民主席时,又一次提到当年伊本.白图泰只身游历中国的故事和《伊本·白图泰游记》这本书,他对中国早在1985年翻译出版了《伊本·白图泰游记》全译本表示感谢。这因此受到江主席的关注,随即指示国务院、外交部、尽快查明,是哪家出版社出版了这部名著?译者、编者都是谁?结果一查就明白了,原来是宁夏人民出版社出版了这本书,译者马金鹏是北京大学教授,责任编辑是杨怀中。一本书惊动了两个国家领导人,这在我国出版史上恐怕是少有的。
接到指示的宁夏人民出版社对此非常重视,社领导决定,当年5月立即再版开印5000册。并附上了伊本.白图泰游历各国的路线示意图,并从这5000册中,挑出十几本品相好的打包速送江总书记阅览。而此时的译者马金鹏教授已是87岁高龄。
2017年5月14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出席“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并发表题为《携手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主旨演讲中,又一次专门提及摩洛哥的大旅行家伊本·白图泰的名字。
2018年是中摩建交60周年,摩洛哥是最早同新中国建交的非洲和阿拉伯国家之一。同时也是《伊本.白图泰游记》成书问世663年。如果两国友好历史关系时间从当年1346年伊本.白图泰到访中国算起,那么中摩民间友好历史关系就应该是更加悠远,两国因伊本.白图泰的历史性访问为友好起点,相知相识融为一体,结为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香料之路”互利共赢的好兄弟、好朋友、好伙伴,这一跨越亚非两个大陆的六百多年前的历史性牵手,奠定了我们两国延续至今的深厚友谊。而这其中离不开伊本.白图泰的历史功绩。
百年互访,中国和摩洛哥的故事
提起摩洛哥,谈到摩中友好交往源远流长,想必大家首先想到好莱坞著名演员亨弗莱.鲍嘉、英格丽.褒曼主演的电影《卡萨布兰卡》(又译《北非谍影》)。自摩中两国元首签署联合声明后,摩洛哥不只是那个有着“白色房子”与撒哈拉的北非花园,还是与中国共同掌舵友谊“巨轮”的好伙伴。
从时间上看,虽说至今摩洛哥已与中国建交60周年,但这是指两国官方交流历史记载;倘若把时针拨回到1336年,摩中之间民间开展友好往来的历史,时至今日,已经延续600多年。
另据摩洛哥历史文献记载,公元751年,中国唐朝的杜环曾随同阿巴斯王朝(史称大食)军队到达过北非,回国后记述了他所见到的“摩邻国”。这里所说的“摩邻国”便是摩洛哥。
元代,中国与摩洛哥的交往日趋频繁。元朝廷曾正式派遣使者赴摩开展交流工作。1336年,另一位有据可考真名实姓,远在600多年前曾经涉足过摩洛哥的中国人,名叫汪大渊。作为民间友好使者,他比中国官方首任驻摩洛哥王国大使白认阁下早到摩洛哥600多年。由此开启了中国同摩洛哥600多年前的贸易往来。
当年1336年4月,这位中国元代航海家曾经到达过当时叫“达吉纳”的摩洛哥北部城市即现在的丹吉尔港地区。这位中国旅行家汪大渊携丝绸、瓷器、指南针,远涉重洋来到摩洛哥丹吉尔港的消息不胫而走,很快传遍摩洛哥,成为人们街头巷议的美谈。当年已经长大成人的伊本.白图泰听闻后便暗下决心,立志乘船出海,利用去沙特麦加朝觐的机会去遥远的中国去看一看。
此次摩洛哥之行,汪大渊收获颇丰,回国后不久便出版了《岛夷志略》一书。书中记载了他在摩洛哥北方城市丹吉尔的见闻。讲述当地“山少田瘠,气候半热,天常阴晦,俗与羌同……有酋长、地产安息香、琉璃瓶、硼砂,栀子花尤盛于他国。”当时的中国史籍中还出现了对摩洛哥建筑物的描述。
10年之后的1346年4月,摩洛哥著名大旅行家伊本·白图泰远渡重洋来到中国,前后在泉州、广州、杭州和北京等地逗留了3年多。回国后,他口述之后也出版了一本名为《异域奇游胜览---伊本.白图泰游记》的阿拉伯文著作。书中也详细介绍了古代中国各地的风土人情和城市人文景观,自此留下了千古传颂的人文佳话。
而今,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往来勤。中摩友好交往的历史源远流长,谈到我之所以从幼年时代起便对中国情有独钟,乃至长大后前往中国留学生涯,就是因为当年拜读过汪大渊的《岛夷志略》和伊本.白图泰的《异域奇游胜览—伊本.白图泰游记》。
宁夏人民出版社《伊本白图泰游记》第一版
宁夏人民出版社《伊本.白图泰游记》第二版
(照片来源:穆罕默德.哈利勒主席提供)
本文作者:中国非洲总商会副秘书长吴富贵
摩洛哥-中国友好交流协会主席
摩洛哥大学教授
穆罕默德.哈利勒博士
“学问虽远在中国,亦当求之”,先知穆罕默德的圣训,你是践行者。伊本.白图泰、汪大渊,是你心中的楷模。从青年到知天命之年,你继承先贤的衣钵,往返跋涉丝绸之路。如今中摩友好园地里昔日你栽种的友谊之树,现已结出累累硕果。
坚守互利合作双赢的信念,为两国民众谋福祉,你既是纽带,也是桥梁,花费了数十年,绚烂了两代人的童年,却花白了你的鬓发与容颜。哈利勒博士,你不愧是中国阿拉伯友好杰出贡献奖获得者。
中摩民间友好使者
-----记摩中友协主席穆罕默德.哈利勒博士
2016年1月20日,备受瞩目的“中国阿拉伯友好杰出贡献奖”颁奖大会在埃及首都开罗著名的四季酒店会议中心隆重举行。10名阿拉伯杰出友好人士获得表彰。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颁奖活动,并亲自为联合国前秘书长加利等10位获得“中国阿拉伯友好杰出贡献奖”的友好人士授予奖章和证书,并同他们合影留念。此情此景,暖心感人,再次表明中国政府和人民永远不忘老朋友。
获奖者中有一位摩洛哥人,他就是摩洛哥—中国友好交流协会主席穆罕默德.哈利勒博士。谈到获奖感受,他谦逊地说:“我感到很荣幸,不是为我自己,而是为摩中友协所有辛勤工作的员工们。从80年代起,摩中友协就不断派代表团访问中国,努力建立与中国的友好合作关系。他们才是真正的获奖人。我只是协会派出的领奖人代表而已”。获奖是中国政府对我们真诚合作的肯定。获得这个荣誉,我为摩中友协的员工和中国的朋友感到骄傲。因为我们单方面的努力是无法获得成果,无法获得荣誉的。获得中国阿拉伯友好杰出贡献奖是摩中双方企业通力合作的结果,所以,这个奖也有中国朋友的一半”。
言行一致,领完奖的哈利勒主席第二天清晨就要匆匆飞往中国处理公司合作业务了。临行前,他以一段精彩的演说告别中国的朋友们:
“712年前”的昨天,在中国游历过的摩洛哥著名旅行家伊本.白图泰踏上了返回故乡摩洛哥的旅程,历时三年跋涉的他,成功畅快地回到了摩洛哥,见到他的亲人们便娓娓讲述他眼中的那个丰饶神秘的遥远东方国度—中国故事。
“712年后”的今天,我作为摩中友协主席将步摩洛哥著名旅行家伊本.白图泰的后尘,带着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的重托,带着荣誉的奖章和证书离开这里。和伊本.白图泰不同的是,只要4个小时的时间我就可以回到我的故乡摩洛哥了。但是此时此刻我也将会像伊本.白图泰一样,回到故乡的第一件事就是向每位家乡父老乡亲讲述历久弥坚的中摩友好感人故事,以及中国的巨大发展变化和取得的令人难以置信的伟大成就”。
中国人民的老朋友
说到哈利勒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还真的是名副其实。我和他是20年前在接待摩洛哥首相的宴会上认识的。
1998年12月3日—7日,应中国国务院总理朱镕基的邀请,摩洛哥王国新任首相阿卜杜勒.拉赫曼.尤素福一行对中国进行正式友好访问。我作为工作人员有幸参与其中。访问期间,1998年12月4日,国家主席江泽民在钓鱼台国宾馆会见了摩洛哥首相尤素福。
江泽民对能结识尤素福感到非常高兴,并请尤素福转达他对哈桑二世国王的亲切问候,欢迎他在方便的时候访华。
江泽民说:“昨天朱镕基总理与阁下进行了积极的、富有成效的会谈。双方就进一步发展两国在各个领域的平等互利合作达成了广泛的共识。”江泽民指出,“阁下在中摩建交40周年之际来华访问,是两国关系中的一件大事。希望阁下在访问期间多看一看,增加对中国的了解”。江泽民说,中摩建交以来,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卫生等各个领域的合作取得显著成果,在国际事务中相互理解和支持,我们对此感到满意。
江泽民指出,目前我们正处在世纪之交,随着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中摩关系也面临着一些新课题,我们应进一步探索新的合作方式和途径。中国重视与摩洛哥的交往与合作,愿与摩方共同努力,以两国建交40周年为新起点,把一个更美好的双边关系带入21世纪。
江泽民指出,摩洛哥地处大西洋和地中海沿岸,矿产丰富,历史悠久,人民勤劳,风光秀美,战略地位重要。在哈桑二世国王领导下,摩洛哥在维护国家独立、发展民族经济、改善人民生活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也发挥着独特作用,在阿拉伯世界和非洲大陆颇有影响。我们对此深为赞赏,祝愿摩洛哥在阁下任首相期间取得新的成绩。
尤素福感谢江主席的会见并转达了哈桑二世国王对江主席的亲切问候和良好祝愿。尤素福说,他此次来华访问有两个目的:一是为了庆祝摩中两国建交40周年,二是为了更好地表达他对中国政府在经济建设中取得巨大成就的敬意。他说,中国在亚洲金融危机中采取的负责任的态度以及中国军民在洪涝灾害面前表现的团结一致精神,值得世人赞赏。尤素福表示,摩洛哥愿继续发展与中国的传统友谊,并愿在政治、经贸、文化、科技和体育等各领域加强与中国的交流与合作,以推动摩中两国关系向前发展。
中方陪同会见的有民进中央副主席王立平、外交部副部长张德广、驻摩大使穆文等。摩方陪同会见的有交通和海运大臣曼苏里、能源和矿业大臣塔希里、青年和体育大臣穆萨维和驻华大使迈赫迪等。
访华期间,尤素福首相在摩洛哥驻华大使迈赫迪、摩洛哥文化部副部长、中国文化部部长孙家正、中国驻摩洛哥大使穆文及阿拉伯各国驻华大使的陪同下,于12月4日上午11:00时,兴致勃勃地出席了在北京朝阳公园金台艺术馆举办的《摩洛哥综合艺术展》开幕式,并为该展剪彩。
这次自12月4日—13日为期9天的《摩洛哥综合艺术展》是为配合摩洛哥首相访华而举办的,可以说是摩洛哥首相访华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在这次隆重而热烈的展览会上,我见到了哈利勒博士。他是代表团成员之一。他热情地向我解释说,这次展品种类繁多,有绘画、书法、邮票、图书、传统艺术、古城图片、库图比亚清真寺香塔的模型及手工艺品等。这些极富特色的摩洛哥文化艺术品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摩洛哥王国的人文景观和风土人情,正如摩洛哥首相在开幕式的致辞中所说,此次展览为广大中国观众提供可一个了解摩洛哥文化艺术的好机会。
中国文化部长孙家正在祝辞中说,今天在北京开幕的《摩洛哥综合艺术展》,恰逢摩中建交40周年之际,因此,举办此展具有非常特殊的意义。我们坚信,这次展览必将对进一步促进中摩两国的文化艺术交流,增进两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作出新的贡献。
摩洛哥第一位中医
如今,在北非古国摩洛哥王国,一提起中草药,很多人自然会想到现任摩洛哥-中国友好协会主席穆罕默德·哈利勒先生。
上世纪70年代的1978年,遵循先知穆罕默德:“求知,哪怕远在中国”的教诲,哈利勒冲破家庭和社会重重阻力,踏上中国的土地,赴北京医学院(现北京大学医学部)留学。谈起留学中国的经历,他说:“起初,我和大多数外国留学生一样,到中国学习中医,是因为对中医学充满好奇。后来,通过学习和实践,特别是亲身体验过中医治疗,药到病除的效果让我对中医十分痴迷。另一方面,我也看好中医的就业前景。不论怎样,这门充满神秘和智慧的东方医学正在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
经过长达10年的学习,哈利勒在中国获得医学博士学位。期间,为获得第一手资料,他历尽艰辛进行实地考察,足迹遍布中国29个省、市、自治区。学有所成回国后,他开始创业。先就职于坐落在摩洛哥首都拉巴特的一家军队医院,担任内科大夫。行医过程中,他听闻有些来该医院就诊的摩洛哥患者,多年身患的疑难病症难以得到解除病痛的切实疗效,于是抱着试试看,有病乱投医的心态纷纷找到哈利勒求医问诊。
哈利勒凭借着自己在中国学到的扎实中医知识,大胆实践,用于探索,终于妙手回春将一位位摩洛哥老病号多年的病症治愈,赢得了良好的信誉。
摩洛哥百姓患有颈椎和腰椎疾病,恰巧针灸与推拿在治疗调理这类慢性疾病上颇具优势,通过病人们口口相传,中国诊所逐渐吸引更多人前来尝试中医疗法。
自此,中国针灸以“疗效神奇”在摩洛哥王国广受追捧,颇受欢迎。一传十,十传百,患者病友们纷纷奔走相告,摩洛哥患者们慕名而至,在给医院带来收益的同时,哈利勒这位留学中国的“中国大夫”也一举成名,家喻户晓。
一位名叫莱拉的摩洛哥患者在一次运动损伤后体验了针灸治疗,随即她就爱上了针灸,她发现针灸好处多多,可以用来治疗一系列的疾病:比如肌肉疼痛、头痛、背痛、失眠、焦虑、抑郁、更年期和经期疼痛……他用实践向患者证明了中国针灸存在的益处。
另一位摩洛哥从事体育运动的患者,一年前,当物理疗法无法治疗他运动造成的膝盖半月板撕裂时,他选择了针灸疗法。他说:“针灸后,撕裂的疼痛消失了,我就知道这个针灸是管用的。我是攀岩爱好者,所以我的手肘、肩膀和手都有肌腱炎的倾向。针灸疗法与物理疗法相结合,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诊所初创阶段,哈利勒也经历过一段摸索期。“当地人对来自中国的医生有顾虑,对针灸等中国传统疗法也不了解,这需要一个接受的过程,我能做的就是尽量治好、服务好每一个前来就医的病人。”
例如,很多摩洛哥医院都对本地流行病,如疟疾、伤寒、霍乱和鼠疫等病症束手无策,哈利勒针对当地实际情况,花了很长时间研究这类疾病,逐步积累临床诊治经验。
随着患者的日渐增多,该院决定增设“中医科”,当年开始行医时,哈利勒每周治疗大约15个病人,但随着医术的日渐成熟,他的中医科每周治疗约50位病人。为此,哈利勒说,他乐于用自己所学医术让越来越多的摩洛哥同胞亲身体验和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国针灸文化。
随着时间的推移,1989年哈利勒在摩洛哥第一大城市卡萨布兰卡创办了第一家中医针灸诊疗所,并营业至今。期间,他加入了摩洛哥-中国友好交流协会成为该协会理事。
哈利勒博士说:“中医学与现代医学的思维模式各有不同,现代医学主要强调人体生命的物质基础,因而采用对抗疗法;而传统中国医术注重身体器官之间的功能关系,注重调和,这种思维模式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甚为密切。通过系统专业的学习,我深刻地了解到了中医术与文化的关系。”
随着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获颁国际医学奖,她在中国中医药发展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尤其是近年来中医在海外越来越流行。由此吸引了许多国际留学生慕名前往北京中医药大学求学。如今报名到中国学习中医,已经成为越来越多外国年轻人的职业选择。
据了解,目前全球已经有不少国家立法承认中医的合法地位,中医、针灸在超过160个国家和地区有运用。
哈利勒教授谦逊地说,我这个曾经的摩洛哥在华留学生,或许没有想到,数十年后自己会成为醉心于摩中友好事业的筑路者、推动者与践行者。当年我在协会只是一个普通工作人员的时候,做梦也没有想到,近20年后的今天,我作为摩中友协主席,代表摩中友协在埃及荣获中国国家主席颁发的“中国阿拉伯友好杰出贡献奖”的殊荣。这真是,摩洛哥留学少年今生与中国有缘。
如今,中国诊所的口碑影响力已不仅局限于摩洛哥。哈利勒说,中国诊所时常接诊一些从周边国家慕名而来的病人,比如西班牙、阿尔及利亚和法国等,甚至还有患者特意从欧洲飞来看病。
哈利勒说,“中国诊所开业30年来,从没做过广告和宣传,能走到今天,靠的是患者们口口相传”。哈利勒说,来诊所就医的“本地病患大概能占总人数的80%”。
奔走于摩中两国之间的民间使者
知难行易,还是知易行难,这是中国传统文化意义上的经典命题,历代贤者都曾为此发出过深深的感叹。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会根据自己的人生体验做出不同的回答。
2012年的秋天,随着哈利勒博士创办的中国中医诊所在摩洛哥家喻户晓,已成为当地人心中值得信赖的“老字号”品牌的良好声誉日渐扩大,穆罕默德·哈利勒博士当选为新改组成立的摩洛哥—中国友好交流协会的主席。摩洛哥—中国友好交流协会的前身是成立于1984年的摩洛哥—中国友好协会。摩中友协与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保持着良好的互惠互利合作关系,积极推动两国间的民间友好交流。
在就职演说中,哈利勒表示,自己被委任说明摩中友好是大势所趋,只要有信心和热心参与这项工作,便能获得大家的尊敬和肯定。此后,他不负众望,在促进摩中友好的探索中不断阐释自己的人生意义。
上任后,他首先召集友协各方面人士开会,集思广益,并身体力行寻访了全国30个省市乡镇,根据摩洛哥基础设施建设市场及工农民用商业市场所需,相继制订出对华经济、商贸、文化交流的五年发展计划,并积极组织摩洛哥企业家访问中国。
当年与哈利勒同期在摩中友协担任副主席工作的穆罕默德说,当时对他的印象就是活力四射、积极向上的一个人,“至今,哈利勒仍保持了这种风格,工作中总是马不停蹄,日程安排得十分紧凑。我想这是基于他对祖国、对摩中友好事业的一种热忱。对摩中友好工作的热爱和使命感,使他愿意亲身参与到火热的摩中友好互惠互利合作交流工作中去。”
哈利勒的工作十分繁忙,每月往返奔波于摩中两国城市乡村。他每年都组织带领多个摩洛哥企业家代表团到中国各地参观、访问,以促进摩中友好为主要目的开展两国民间交流活动。用他自己的话说,“就像一辆时速140公里、每天都连开14小时的汽车”。不善言辞的他,每年有200多天在中国,而每次回到摩洛哥,他都收获颇丰。当有人问到他的最高理想时,他说:“我希望化为一座桥,传达摩中两国之间的美德,在经济、商贸和文教交流方面,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互惠互利合作双赢,让两国民众加强了解,互通有无,共享福祉和繁荣”。
“书生报国无长物,唯有手中笔如刀。”哈利勒担任摩洛哥—中国友好交流协会主席以来,一个人带起一个团队开展工作,促进了中摩两国间各界人士友好往来和文化、经贸、医学、医疗卫生等领域的技术、学术、人才、商品交流,享有“中摩民间大使”的光荣称号。
在谈到摩中传统友好故事时,哈利勒教授说,中国有“西天取经”的神话,阿拉伯有“求知,哪怕远在中国”的圣训。翻开摩中关系史会看到一系列闪烁光辉的名字,其中就有举世闻名的中世纪四大旅行家之佼佼者伊本·白图泰。“他是摩洛哥人,是摩洛哥王国的骄傲;他不属于一个时代,而属于所有的时代。”哈利勒博士评价说。他立志要让伊本·白图泰在当代中国成为一个家喻户晓的名字。
岁月流逝,时过境迁。今天,在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倡导的“一带一路”建设中,摩中两国传统友谊的不断加深。在摩中友好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可以这样说:古有伊本·白图泰,今有穆罕默德·哈利勒。
伊本.白图泰与中国
听获奖者讲述摩中传统友好故事
在刚刚结束的中国阿拉伯友好杰出贡献奖颁奖大会期间,摩中友好协会主席穆罕默德.哈利勒教授带来了新作《伊本.白图泰在中国》,而他花了6年时间制作的20集“中国和摩洛哥的药用植物交流”的电视专题片也很快将要跟观众见面。
哈利勒说,可能现在的中国年轻人都不太清楚“摩洛哥大旅行家伊本.白图泰”姓氏名谁?但对于中国老一辈来说,却如雷贯耳,记忆犹新。因为他是600多年前,摩中传统友好交流史上的第一位民间友好使者。
2018年是伊本白图泰逝世712年。在他73岁的生命中,伊本.白图泰行程达75,000英里的途经44个国家。并且早在600多年前到访过中国。可以说,在摩中友好交流史上,他是我们这些现代人值得敬仰,身先士卒的筑路者和践行者。
哈利勒教授接着说,据摩中友好历史文献记载,在中国元代来华的外国旅行家中,人们对马可·波罗知道得较多,而对伊本·白图泰则不大熟悉。因此,有加以介绍的必要。
伊本·白图泰(1304—1377年)是中世纪摩洛哥杰出的旅行家,他从青年时起,便离别故乡丹吉尔,开始外出远游。伊本·白图泰在第一次旅游中,于1345年(元至正六年)他经孟加拉来到中国。先在泉州登岸,接着又游历了广州、杭州和大都(北京)等地。在书中描述了中国农产品、金银手工艺制品、瓷器、煤炭、绘画、交通、旅游及社会治安情况,记述了中国穆斯林聚居区和清真寺的情况。他还在《游记》中提到法官、道堂、苏菲修道者等等,是研究中国伊斯兰教史、元代中外关系史的重要文献。
离开中国后,他经过印度尼西亚、印度和埃及,于1349年回到摩洛哥。不久,他又在1350年至1354年期间,作了第二次和第三次旅游。伊本·白图泰的足迹遍及非洲和亚洲的许多国家和地区。而后伊本白图泰回到摩洛哥。摩洛哥苏丹得知他的事迹后,即刻召见伊本.白图泰,令其口述一生的旅游见闻,责其王室书记官秘书穆罕默德.伊本·朱扎伊将伊本·白图泰口述的旅行风闻和经历用阿拉伯文笔录下来。并于1346年整理成书,题为《异国风光和旅途奇观》,这就是现在著名的《伊本·白图泰游记》。此后,他任摩洛哥法官,1377年归真,享有“忠实的旅行家”的美称。
哈利勒教授坦言,据了解,20世纪初,中国汉学家张星俍先生根据德文版本译出《伊本·白图泰游记》中国部分。有着丰富而生动的内容。其中,用不少篇幅记述了他在中国的见闻。在1985年前,中文版的《伊本·白图泰游记》全译本没有出现。
哈利勒笑着说道,据时任中国驻摩洛哥大使杨琪良回忆,上世纪1963年12月下旬,周恩来总理在陈毅副总理兼外长的陪同下,率领中国政府代表团首次出访非洲大陆10个国家,其中包括摩洛哥王国。当年,摩洛哥国王哈桑二世特意拿出该国奉为国宝的《伊本·白图泰游记》手抄本,请周总理和陈毅副总理过目。并向他们简单讲述了伊本·白图泰早在600年前只身访问中国的故事,并表示,愿摩中两国人民友好外交不断加强,令周总理等十分感动。
事后,周总理询问随行人员,中国有没有《伊本·白图泰游记》汉译本。当听说只有《伊本·白图泰游记》中国部分节译本时,随即指示回国后请有关部门加强这方面的工作,组织人力制订切实计划,尽快将《伊本·白图泰游记》译成中文。在访问结束前,周总理曾提出要瞻仰伊本·白图泰的故居和陵墓。
消息不胫而走,传到北京大学担任阿拉伯语教授的马金鹏耳中,他听后非常激动,这给他老人家翻译《伊本·白图泰游记》的工作增添了新的动力。而在此之前,他实际上从埃及爱资哈尔大学毕业之后,便在回国途中开始萌生把这部游记译成中文的强烈愿望。但是,回国后因多种原因所致,一直拖延到1985年。
1985年,在上海外国语学院朱威烈教授和宁夏人民出版社杨怀中先生的热情帮助下,一部译著,一份执着,中国第一部由中国穆斯林学者马金鹏教授翻译的《伊本·白图泰游记》汉译本由宁夏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自此填补了《伊本·白图泰游记》没有中文版的历史空白,实现了周恩来总理生前的愿望,受到中国学术界、文学界、阿拉伯语界专家学者的高度重视。
《伊本·白图泰游记》汉译本出版后,马金鹏教授首先想到的是告慰周恩来总理英灵。他给周总理的夫人邓颖超同志写了一封信,并献上《伊本·白图泰游记》一册,寄托一位中国回族老人对周总理的思念之情。
今天,岁月流逝,时过境迁,在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倡导的“一带一路”上,随着摩中两国传统友谊的不断加深,身为摩中友协主席,我立志要让伊本.白图泰在中国现代人的心中成为一个家喻户晓的名字。哈利勒教授感慨地说。
早在6年前,哈利勒便萌生了给当年的摩洛哥大旅行家伊本.白图泰拍摄一部电视专题片的想法,很快,这个想法得到了摩洛哥丹吉尔市政府的同意与支持。
“我觉得我做的这件事情太晚了,因为摩中两国建交已经60年”。我觉得传承摩中友好历史人物责无旁贷,我一辈子从事摩中友好事业就是为了这些。
2018年是中国和摩洛哥建交60周年,时在当下,听这位摩中友好协会的主席讲述600年前伊本.白图泰到访中国的故事,并且从中摩旅游文化的不同来看这位享誉世界的阿拉伯著名大旅行家,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中国茶叶博物馆在摩洛哥
谈到中摩经贸交流话题时,哈利勒主席向笔者介绍说,在外贸方面,从1960年开始,在时任中国首任驻摩洛哥大使白认的积极推动下,中国开始向摩洛哥出口茶叶,摩洛哥自此向中国出口磷肥。1960年春,中国杂技团一行40多人首访摩洛哥,进行文艺演出;中国经贸代表团首次出席摩洛哥在卡萨布兰卡举办的国家博览会。同时向我们讲述了关于历代摩洛哥人与中国绿茶的故事。 |
哈利勒告诉我们,远在公元17世纪,中国商人携带茶叶、瓷器等中国商品沿着丝绸之路穿越阿拉伯沙漠,不远万里来到摩洛哥。当地人信仰伊斯兰教,不喝酒、饮茶之风盛行。但摩洛哥并不产茶,全国每年消费的茶叶都靠进口,95%来自中国。摩洛哥人酷爱饮茶,全国3000多万居民,尤其是占人口90%以上的穆斯林,爱喝放了白糖和加上几片新鲜薄荷叶的绿茶,每天饮用四五次,每次用量较大。 平日,在摩洛哥人的社交活动中,加白糖的绿茶是一种必需额饮料,特别是在逢年过节的宴会上,主人喜欢用摩洛哥式的甜茶(一份绿茶加的10份白塘)招待宾客。在鸡尾酒会式的招待会上,用甜茶代替酒类来招待客人更是常事。按照摩洛哥风俗,主宾在用餐之后,照例还要饮茶三道。 因此,漫步在摩洛哥街头,常常会听到人们这样的谈论:“宁可一日无食,不可一日无茶。”的确,茶是摩洛哥人日常生活中老少皆宜的饮料,更是迎宾待客的佳品。有朋自远方来,敬上一杯薄荷绿茶,是摩洛哥人表示尊敬客人的传统礼节。 普通人家一日三餐,除了摩洛哥式的面包和各种蔬菜外,便是几杯香甜可口的绿茶和几粒盐渍或糖饯的橄榄果。通常在喝茶的时候,人们喜欢附带吃一种用杏仁蓉与蜂蜜调制成形状奇特的小饼。 听了哈利勒主席的讲述,我默默地算了一笔账,3380多万人口的摩洛哥,每年要消费约60万担绿茶和3.3亿公斤白糖。 摩洛哥人爱饮中国绿茶,他们说,中国绿茶汤色清澈,茶叶醇爽,多酚类物质和维生素的含量较其他茶类多。 哈利勒主席告诉我,摩洛哥进口中国绿茶已有相当长的悠久历史。摩洛哥是北非地区国家中最大的绿茶消费市场。目前,摩洛哥已是世界第一大绿茶进口国,同时也为中国茶叶出口的第一大市场。据统计,近年中国约1/4绿茶出口到摩洛哥,其从中国进口的茶叶,基本也占该国从世界进口茶叶量的95%以上。现在摩洛哥市场上销售的绿茶中,著名的“梅纳哈牌”、“沙漠商队牌”被摩洛哥人认为是地道的中国绿茶,最受欢迎。中国绿茶与每一个摩洛哥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因而成为中国和摩洛哥之间的友好使者。而摩洛哥国家茶文化博物馆的建成,茶和茶道已经注入这个国家的文化血脉,成为中摩两国文化相通的见证。 鉴于茶叶是摩中交流的纽带,为传承摩中历久弥坚的友好情谊,中国在摩洛哥援建设了一家茶叶博物馆,向摩洛哥人介绍中国茶叶,并经常性的开展中摩茶文化交流展销活动。 |
因为北非古国摩洛哥,有名的除了举世闻名的油页岩矿,就要数两种驰名于世的物产资源,海洋里的特产沙丁鱼和陆地高山上的特产磷酸盐矿了。而这两种陆地上和海洋里的自然资源,已成为中国多年来进口的大宗商品了。
哈利勒告诉我们,沙丁鱼,属鱼纲,鲱科。这种体侧扁,长达26厘米,通体银白色俗称“白条”的沙丁鱼,臀鳍最后2鳍条扩大。从形体上看,像根小肉肠,但一经烹饪,筷碰舌尖,吃到嘴里,味道极其鲜美,定会使你大块跺移、无不令人咋舌赞叹……
哈利勒接着说,沙丁鱼是世界重要的海产经济鱼类之一,为制作罐头食品的优良原料。沙丁鱼大多分布在南半球6---20度等温线范围内的深水海洋中。这种分布于英吉利海峡以南和地中海海域的大西洋沙丁鱼,一年四季都可以捕捞。尤其是在春、夏两季为旺季,因为此期大批鱼群顺海岸向北方迁游。由此,摩洛哥渔民掌握汛期乘此机遇每年捕捞量达数十万吨以上。而后送到摩洛哥海产加工中心制成各类罐头食品,加上做工精美的改观包装,远销非洲及世界各地。仅此一项,每年能为国家赚取可观的外汇,成为摩洛哥主要外汇收入来源。
说到这,哈利勒走进厨房随手拿来一听椭圆型铁盒包装的沙丁鱼罐头,此情此景不禁使我回想起在中国60年代前后,首都北京乃至上海市场上,也曾出售过这种鱼肉罐头食品。我随口向哈利勒询问,主人自豪地告诉我,是的,那就是出自摩洛哥港市萨菲的特产沙丁鱼。
听了哈利勒主席的讲述,不禁使我联想起60年代初,国内经济困难时期,市场物资严重匮乏,商店货架上常常空空如也。记得国内主管外贸的部门想到了摩洛哥的沙丁鱼。大约是在1961年的冬天,中国驻摩洛哥使馆商务处接到国内指示,让商务处尽快在摩洛哥市场上采购一批沙丁鱼罐头急运回国内,以解决国内市场春节年关之需。很快,摩洛哥的沙丁鱼罐头就进入到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市场,颇受市民的青睐。
据说,人们更看中的,其实并不是沙丁鱼本身,而是罐头中浸泡沙丁鱼的橄榄油。一盒沙丁鱼罐头里的橄榄油不过二三两,对于今天的人来说可能不算什么,但它却相当于当时北京市民半个月的定量,这点油显得何其珍贵。摩洛哥因沙丁鱼在中国出了名。现在看来,沙丁鱼其“历史贡献”功不可没。
近年来,随着中摩两国经贸互惠互利合作关系的不断发展,双方的贸易额逐年增长,相互已成为重要的贸易伙伴。尤其是在渔业合作项目方面双方取得的成效令人欣慰。时任中国国务委员陈俊生、经贸部长吴仪女士都曾相继访问过摩洛哥,代表中国政府与摩洛哥政府签署了渔业合作协议和中摩渔业投资保护协议。目前,两国已建立5家跨国捕鱼公司属合资项目,共有64艘渔船,此项合作对中摩双方均有利。
哈利勒说,中国和摩洛哥经济互补性强,今后两国开展经贸合作潜力巨大。摩洛哥蕴藏有丰富的磷酸盐,目前已探明储量约为1100亿吨,占世界总储量的将近四分之三。
值得提及的是,2006年4月24至26日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首次访摩,受到摩方的高度礼遇,摩洛哥国王穆罕默德六世亲自出席欢迎仪式。访问期间,胡主席同穆罕默德六世国王、杰图首相、拉迪众议长和奥卡沙参议长等摩方领导人举行了会谈,就双边关系和中非关系等共同关心的国际及地区问题交换了意见,两国有关部门签署了双方经济、科技、文化、卫生、旅游等领域的六个合作协议。访问中,胡主席为磷酸盐等摩洛哥产品更多地进入中国市场提供契机。
听着主人如数家珍的细致介绍,我们沉浸在无比欢乐的幸福之中。因为,湛蓝深邃充满生机活力、占地球表面71%的海洋(大西洋),恒古至今,无私奉献给北非古国摩洛哥王国的,不光是名贵高产的沙丁鱼,而且还为摩洛哥积蓄了另外一笔巨大的财富,这就是养育土地和庄稼的化肥----磷酸盐。在中摩两国多年互惠互利的贸易合作中,中国每年需要从摩洛哥进口上千万美元的磷酸盐呢!
那么,磷酸盐因何形成,而又为何仅摩洛哥所有呢?
哈利勒告诉我,早在遥远的地质年代,包括摩洛哥王国西部的北非一带,曾经发生过大海侵,在其沉积物中形成了丰富的,具有世界意义的磷钙土矿床,而磷酸盐在这些矿床中,平均含有50%---60%。因此,摩洛哥磷酸盐储量和产量十分丰富,已探明的约578亿吨,占世界总储量的四分之三以上。目前,年开采量超过2000万吨,素享“磷酸盐王国”美称,磷酸盐产品出口是与沙丁鱼出口媲美争馨的为摩洛哥出口创汇的拳头产品,是摩洛哥经济的重要经济支柱之一。
这种磷钙土,除了满足本国农业生产需求之外,每年还大量地向中国、美国和欧洲各国出口;仅此一项,就占了摩洛哥出口总值的四分之一左右!
听着哈利勒从古到今,从海洋到陆地,从摩洛哥到中国如数家珍的详细介绍,我不禁发出这样的感慨,“一个国土面积仅45.9万平方公里(不包括西撒哈拉26.6万平方公里)的国家,却能强渔惠渔对世界农业、渔业有如此巨大的贡献,真令人赞叹佩服。”
1998年12月3日,吴富贵教授与摩洛哥-中国友好协会主席穆罕默德.哈利勒教授共同出席摩洛哥综合艺术展时合影
作为随行人员,摩洛哥-中国友好协会主席穆罕默德.哈利勒教授陪同前往。期间,老友相聚,吴富贵教授与哈利勒主席共同出席摩洛哥综合艺术展开幕式。
2018年8月22日吴富贵与哈利勒主席在摩洛哥驻华大使馆前合影
摩洛哥-中国友好协会主席穆罕默德.哈利勒教授
哈利勒主席同摩洛哥前总理亲切交谈
哈利勒主席与中国驻摩洛哥大使李立在一起
哈利勒主席为国际科技船业合作联盟成立大会揭幕
(照片来源:穆罕默德.哈利勒主席提供)
马金鹏教授和他翻译的《伊本.白图泰游记》
功名报国在译介
2018年是摩洛哥和中国建交60周年。在这喜庆之日,哈利勒教授在访华期间,特地给我讲述了伊本.白图泰和马金鹏“以文会友”、“译文会友”的友好故事。这两位曾为中摩友好事业做出过重要贡献的历史名人。
哈利勒教授说,在中国,提起伊本.白图泰,人们首先想到的是他的祖国摩洛哥王国。谈到1985年8月,宁夏人民出版社首版发行的《伊本.白图泰游记》全译本,读者自然会想到马金鹏教授。尽管他从未去过摩洛哥,但他译介的伊本.白图泰游记作品却深深吸引、打动了几代中国读者。时至今日,很多中国人的书桌和床头还放着伊本.白图泰的著作。
如果说这是为什么,这是因为伊本.白图泰和马金鹏是两位曾为中摩友好事业做出过重要贡献的历史名人。
大家知道,马金鹏教授是20世纪中国最具影响力的阿拉伯语翻译家和伊斯兰教著名学者,他一生的各个时期都未离开过语言教学和宗教翻译工作,可谓译著等身。代表作涉及语法、名著、文学、宗教、典籍等各个领域,最著名的当属《伊本·白图泰游记》全译本。他对中国现代译坛有着巨大影响,对中国读者了解伊本.白图泰及摩中友好历史关系起到了重要的引领作用。在为中西交通史的研究提供了宝贵史学文献资料的同时,亦推动和增进了中摩两国历久弥坚的传统友谊和现代互惠互利友好合作关系。晚年,他以耄耋之年患病之躯,用毛锥十年的时间,把学术研究的译介精神发挥到极致。因而受到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的高度重视,马金鹏俨然成为中国阿拉伯语界和伊斯兰教界这一历史时期最耀眼的名字。成为摩中友好典籍互译出版工程历史上,用文学译介手段传承友好的一座令两国后人从心底永远铭记的人文历史丰碑。
1985年,72岁的北京大学阿拉伯语教授、中国著名伊斯兰学者马金鹏迎来了译介生涯的“第一春”,收获了他足以垂范后世的译作精品,中国同摩洛哥史学游记文学交流事业中的经典译文,阿翻中《伊本·白图泰游记》汉语全译本。
2000年代,87岁的马金鹏教授梅开二度,又迎来了译介生涯的“第二春”,收获了他传承后世的译介之作《伊本·白图泰游记》再次出版。此举,引起中摩外交界、伊斯兰教界和国内外高等院校专家、学者和学界的极大关注和仰慕。
晚年时,马金鹏教授笔下翻译的《伊本.白图泰游记》全译本之如此丰硕的代表作译介成果,为他赢得了在中摩友好交流历史上,里程碑式、名副其实、令人称道赞誉的首席译员崇高地位和荣誉称号。马金鹏教授《伊本·白图泰游记》全译本的译介史地位由此确立。
只要功夫深,铁杵能磨成绣花针。马金鹏教授便是那位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的磨针之人。在校园,他是辛勤的园丁,在译坛,他又是当代译匠,功劳荣誉属于对中摩友好事业做出过巨大贡献的人!
诚然,马金鹏教授花费50年心血,早在33年前的1985年8月率先译介的摩洛哥大旅行家伊本.白图泰的游记作品,曾被中国教育部规定为中学四年级学生阅读课本。如今他的精品译作已经成为中国译介文学乃至世界译介文学宝库中的宝贵经典。马金鹏教授的理想追求和人品译品,是永远值得我们学习的榜样。能够拥有这样一位译坛巨匠,是中国人民的一大精神财富。
典籍互译出版价值
中华民族同摩洛哥民族一样,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中华人民共和国具有迷人的神奇色彩。
早在宋元时代,1346年(至正六年)摩洛哥著名大旅行家伊本·白图泰不远万里,只身远涉重洋来到中国游历近3年时间,在其著述的《伊本·白图泰游记》中,详细记载了有关中国社会的一些地理、历史、民族、物产、港口、交通、治安、风土人情、穆斯林宗教生活,当时称中国为“隋尼”。自此之后,摩洛哥同中国的文化交流和友好关系,逐渐地得到了发展。为进一步研究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民俗等各方面情况,提供了可资借鉴研究的文字理论依凭。
拜读了马金鹏教授译介的《伊本·白图泰游记》深感意境深邃,爱不释手。因为这是中国第一部《伊本·白图泰游记》全译本,其中凝聚着马教授为翻译这部世界名著所经历的充满艰辛与坎坷的50个冬夏春秋。这部自古至今被摩洛哥国王和臣民视为骄傲,享誉世界的文化珍宝和世界名著,如今已成为当代中国学术界深入研究两路“海上香料之路”和陆上丝绸之路极其重要的中西交通史研究资料,同时也是追寻伊斯兰教如何从海陆传入中国泉州的历史参考文献。
的确,游记为媒、文献作证、译介为凭、专家论证。自1985年8月,中国第一部《伊本·白图泰游记》汉译本,出自马金鹏教授之手,从阿拉伯文译成中文之后,交由宁夏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在中国图书市场问世,而后再版,从时间上看,距今已有33年的历史了。这是两国关系史上具有历史意义的重大事件,如今此书的出版已使业已存在的摩中传统友谊和现代友好合作关系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由此可见,马金鹏教授译介之举无论在中摩两国近代友好人文旅游交往、经济、文化、学术理论研究历史上,都榜上有名,劳苦功高,具有重要而深远的史学传承价值,因而受到两国政府和学术界的高度重视。
因为这部珍贵译著33年前在中国的首次问世,再一次用纸质传媒向世界展现和证明了,历史上的摩洛哥与中国之间源远流长的悠久交往历史和有据可考的人文友好关系。而今在“一带一路”上,中摩已成为战略伙伴关系便是得益于两国历史文化与文明之间的对话和交往。
这其中,包含着伊本·白图泰这位历史名人为中摩友好事业所作出的著书立说开创性历史贡献;同时,也包含着马金鹏教授这位中摩民间友好使者、伊斯兰专家、穆斯林先辈所作出的阿译汉,有益的史学人文典籍互译出版友好传承工作。
鉴此,业界专家学者给出这样的评价,在中国,出版《伊本.白图泰游记》的宁夏人民出版社虽是名不见经传的区区小型出版社,但却高瞻远瞩,在中摩友好交流史上干了一件震惊世界的大事情。这话可谓千真万确!
国家元首点赞意义
对于普通中国百姓而言,摩洛哥虽与中国相距万里之遥,但每每提起“伊本·白图泰”,无论49年或解放前出生的老一辈,还是90后朝气蓬勃的现代年轻人,不少人竟然耳熟能详。究其原因,就是因为阅读了马金鹏教授译介的《伊本·白图泰游记》全译本。由此可见,这部记载着中摩两国悠久历史往来,与人文交流学术著作的史学文化传承价值之巨大魅力。
对于拥有这样一位世界著名历史名人、世纪伟人的摩洛哥王国来说,伊本·白图泰曾受到过两代摩洛哥国王的悉心爱戴。从时间顺序上看,无论从父辈----已故摩洛哥国王哈桑二世,到儿子辈现任国王穆罕默德六世,两代摩洛哥国王父子均对伊本.白图泰和他著述的《伊本.白图泰游记》情有独钟,赞誉有加。无论重要国宾来访,还是国王出访,历次历史性会谈中,新老国王必向嘉宾或东道主提及和讲述伊本.白图泰周游世界44国的友好历史故事。
而这其中,值得提及的是,从上世纪60年代起,时至今日,无论是在中摩两国元首、总理、首相等高层政要领导人进行的国事互访友好会晤中,还是在有据可考中阿友好举办的重要历史性国际会议上,伊本.白图泰的名字和他著述的《伊本.白图泰游记》汉译本,每每都会被两国元首频繁提及。
1964年1月,周恩来总理和陈毅副总理率领中国政府代表团首访摩洛哥期间,会见了哈桑二世国王。交谈中,哈桑二世国王谈到摩中友谊历久弥坚时,特地谈到伊本.白图泰600年前周游列国并到访中国的故事,同时拿出手抄本请周总理过目,并让翻译向周总理解释这本书的来历。周总理听后询问随行人员中国有无汉译本,当周总理听说只有《游记》中国部分节译本而无全译本时,随即指示,应尽快组织力量把这本宝贵文献翻译出版。
1985年8月,中国第一部《伊本·白图泰游记》阿拉伯文汉译本在中国问世后,得到国内外许多学者的关注。《人民画报》社高级译审阿拉伯语专家李华英先生率领中国穆斯林代表团出访摩洛哥,将此书中文译本,作为礼物赠送哈桑二世国王,引起轰动,该国电视台作了专题报道。
江泽民说:“阁下在中摩建交40周年之际来华访问,是两国关系中的一件大事。希望阁下在访问期间,多看一看,增加对中国的了解”。江泽民告诉尤素福首相,摩洛哥有位世界著名的大旅行家,他曾读过《伊本.白图泰游记》。
1999年穆罕默德六世登基后,于2002年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是中摩建交以来首位访华的摩洛哥国王。访华期间,穆罕默德六世拜会江泽民主席时,又一次提到当年伊本.白图泰只身游历中国的故事和《伊本·白图泰游记》这本书,他对中国早在1985年翻译出版了《伊本·白图泰游记》全译本表示感谢。这因此受到江主席的关注,随即指示国务院、外交部、尽快查明,是哪家出版社出版了这部名著?译者、编者都是谁?结果一查就明白了,原来是宁夏人民出版社出版了这本书,译者马金鹏是北京大学教授,责任编辑是杨怀中。一本书惊动了两个国家领导人,这在我国出版史上恐怕是少有的。
接到指示的宁夏人民出版社对此非常重视,社领导决定,当年5月立即再版开印5000册。并附上了伊本.白图泰游历各国的路线示意图,并从这5000册中,挑出十几本品相好的打包速送江总书记阅览。而此时的译者马金鹏教授已是87岁高龄。
2017年5月14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出席“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并发表题为《携手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主旨演讲中,又一次专门提及摩洛哥的大旅行家伊本·白图泰的名字。
2018年是中摩建交60周年,摩洛哥是最早同新中国建交的非洲和阿拉伯国家之一。同时也是《伊本.白图泰游记》成书问世663年。如果两国友好历史关系时间从当年1346年伊本.白图泰到访中国算起,那么中摩民间友好历史关系就应该是更加悠远,两国因伊本.白图泰的历史性访问为友好起点,相知相识融为一体,结为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香料之路”互利共赢的好兄弟、好朋友、好伙伴,这一跨越亚非两个大陆的六百多年前的历史性牵手,奠定了我们两国延续至今的深厚友谊。而这其中离不开伊本.白图泰的历史功绩。
百年互访,中国和摩洛哥的故事
提起摩洛哥,谈到摩中友好交往源远流长,想必大家首先想到好莱坞著名演员亨弗莱.鲍嘉、英格丽.褒曼主演的电影《卡萨布兰卡》(又译《北非谍影》)。自摩中两国元首签署联合声明后,摩洛哥不只是那个有着“白色房子”与撒哈拉的北非花园,还是与中国共同掌舵友谊“巨轮”的好伙伴。
从时间上看,虽说至今摩洛哥已与中国建交60周年,但这是指两国官方交流历史记载;倘若把时针拨回到1336年,摩中之间民间开展友好往来的历史,时至今日,已经延续600多年。
另据摩洛哥历史文献记载,公元751年,中国唐朝的杜环曾随同阿巴斯王朝(史称大食)军队到达过北非,回国后记述了他所见到的“摩邻国”。这里所说的“摩邻国”便是摩洛哥。
元代,中国与摩洛哥的交往日趋频繁。元朝廷曾正式派遣使者赴摩开展交流工作。1336年,另一位有据可考真名实姓,远在600多年前曾经涉足过摩洛哥的中国人,名叫汪大渊。作为民间友好使者,他比中国官方首任驻摩洛哥王国大使白认阁下早到摩洛哥600多年。由此开启了中国同摩洛哥600多年前的贸易往来。
当年1336年4月,这位中国元代航海家曾经到达过当时叫“达吉纳”的摩洛哥北部城市即现在的丹吉尔港地区。这位中国旅行家汪大渊携丝绸、瓷器、指南针,远涉重洋来到摩洛哥丹吉尔港的消息不胫而走,很快传遍摩洛哥,成为人们街头巷议的美谈。当年已经长大成人的伊本.白图泰听闻后便暗下决心,立志乘船出海,利用去沙特麦加朝觐的机会去遥远的中国去看一看。
此次摩洛哥之行,汪大渊收获颇丰,回国后不久便出版了《岛夷志略》一书。书中记载了他在摩洛哥北方城市丹吉尔的见闻。讲述当地“山少田瘠,气候半热,天常阴晦,俗与羌同……有酋长、地产安息香、琉璃瓶、硼砂,栀子花尤盛于他国。”当时的中国史籍中还出现了对摩洛哥建筑物的描述。
10年之后的1346年4月,摩洛哥著名大旅行家伊本·白图泰远渡重洋来到中国,前后在泉州、广州、杭州和北京等地逗留了3年多。回国后,他口述之后也出版了一本名为《异域奇游胜览---伊本.白图泰游记》的阿拉伯文著作。书中也详细介绍了古代中国各地的风土人情和城市人文景观,自此留下了千古传颂的人文佳话。
而今,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往来勤。中摩友好交往的历史源远流长,谈到我之所以从幼年时代起便对中国情有独钟,乃至长大后前往中国留学生涯,就是因为当年拜读过汪大渊的《岛夷志略》和伊本.白图泰的《异域奇游胜览—伊本.白图泰游记》。
宁夏人民出版社《伊本白图泰游记》第一版
宁夏人民出版社《伊本.白图泰游记》第二版
(照片来源:穆罕默德.哈利勒主席提供)
本文作者:中国非洲总商会副秘书长吴富贵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