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上‘一带一路’快车,我们干劲十足”
来源:本站 发布:2023-08-10 点击:342
姆巴莱工业园一瞥。
清晨,乌干达姆巴莱市,中乌姆巴莱工业园又开始热闹起来。从四面八方赶来上班的工人三五成群,穿过气派的园区大门,走进各个工厂。他们步履轻快,脸上洋溢着朝气和笑容。“充满希望的非洲大陆!”社交平台上,姆巴莱工业园董事长张志刚分享了这一幕。中乌姆巴莱工业园距离乌干达首都坎帕拉220公里,于2018年3月启动。“‘一带一路’倡议为中非合作插上翅膀,姆巴莱工业园是中乌共建‘一带一路’结出的果实。”张志刚说。2013年金秋,习近平主席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远在非洲的张志刚对这个新理念充满兴趣。彼时,作为乌干达天唐集团董事长,他已经在东非地区打拼了14年。从坦桑尼亚到乌干达,从做箱包贸易到建工业园区,张志刚步履不停。他建在坎帕拉郊区的天唐工业园当时已初具规模。“‘一带一路’倡议让我感受到中国推动更大规模、更高层次国际合作的决心和诚意。”张志刚说,“将‘共享和平、共同发展’的愿景落到实处,对天唐工业园而言,就是要真正造福非洲人民。”抱着这样的想法,在选择产业时,张志刚重点围绕民生改善做文章。考虑到当时乌干达钢铁价格高、民众盖房压力大,他从家乡唐山带来技术、人才和设备,建起钢铁厂。看到一些贫困民众因床垫太贵而不得不睡在草上,他又建起海绵工厂,专门生产床垫等家具。渐渐地,这座“中国工业园”在当地立起好口碑。2014年7月14日,天唐工业园迎来一位贵客——乌干达总统穆塞韦尼。在近400亩的园区内,穆塞韦尼边走边看,不时向张志刚询问情况,原定半小时的视察最终延长至近3小时。“穆塞韦尼总统说,要保护中国投资商在乌的利益。他们从遥远的中国来,是来开工厂、解决就业的,是增加税收、增加产品附加值的。”张志刚回忆。“‘一带一路’倡导的共商共建共享原则,给了我很大启发。”张志刚说,“工业园要坚持‘本土化’发展之路,采购在乌干达,投资在乌干达,助力乌干达发展,才能真正在这片土地站住脚、扎下根。”更大的机遇来了。2016年,在中乌两国政府支持下,天唐集团开始筹建中乌姆巴莱工业园,这是乌干达政府批准的首批国家级工业园之一。2018年3月,姆巴莱工业园举行奠基仪式,穆塞韦尼总统出席并发表致辞,呼吁乌各界向中国投资者提供支持。当年9月,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期间,中乌两国正式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备忘录。这几年,随着一排排新厂房建起、一家家新工厂投产、一批批当地工人到来,姆巴莱工业园一天一个样,张志刚风风火火忙个不停。“搭上‘一带一路’快车,我们干劲十足。”他兴奋地说。最近,姆巴莱工业园正准备上马两个新项目——牛仔裤厂和造纸厂。建车间、谈合作、跑原料,张志刚的工作日程满满当当。“这两家工厂也将坚持‘本土化’。”张志刚说,“牛仔裤厂会直接从本地棉农手中购买棉花进行加工,造纸厂则会回收被当地人视为废料的天然秸秆作为原料,产品制成后再通过内贸或外贸渠道销售。这种取材于当地、生产在当地的模式可谓一举三得:一是能增加农民收入,提高他们的生产积极性;二是能延长产业链,助推当地工业化进程;三是能为乌干达国内及地区贸易注入更多活力。”值得一提的是,两家新工厂的投资者,是来自埃塞俄比亚东方工业园的中国企业。“随着中非共建‘一带一路’深入发展,越来越多中国企业家看到了‘非洲机遇’,在非洲多国进行产业布局。作为乌干达国家级工业园,姆巴莱成为备受投资者瞩目的平台。”张志刚说。目前,姆巴莱工业园为所有入驻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帮助企业在注册、商检、签证、海关、税务、物流、融资等各个环节少走弯路。同时,入驻企业享受乌干达政府推出的10年免征所得税政策。这几年,穆塞韦尼总统多次考察姆巴莱工业园,当地政府还安排专人昼夜巡逻,保护园区安全,给入驻企业吃下“定心丸”。令张志刚欣喜的是,在共建“一带一路”框架下,中非基础设施合作蓬勃开展,姆巴莱工业园享受到诸多红利。近年来,随着中企承建的伊辛巴水电站、卡鲁马水电站相继投入使用,当地供电更加稳定,一度影响企业生产的“缺电”困境得到大大缓解。此外,由中企承建并参与运营的肯尼亚蒙内铁路,成为姆巴莱工业园物流运输的“黄金通道”。“姆巴莱区位优势显著。”张志刚说,乌干达90%的货物进出口依赖肯尼亚蒙巴萨港。姆巴莱位于乌东部边境,临近肯尼亚,是乌干达通往出海口的交通枢纽城市。蒙内铁路是东非交通大动脉,让姆巴莱工业园直接受益。如今,姆巴莱工业园人气越来越高,已吸引70多家企业入驻,面积扩展至约3.3平方公里,产业覆盖冶金建材、机械制造、服装纺织、家用电器、电力设备等领域。“从单打独斗的一家企业,到共建‘一带一路’中的一员,我们获得了更多的机遇,也有了更大的勇气和信心。”在张志刚看来,当前许多非洲国家正加速推进工业化,中非产能合作潜力巨大,姆巴莱工业园有望吸引更多中国企业前来投资。一身笔挺西服,面带微笑,与当地政府官员侃侃而谈,就园区相关事项开展磋商——在姆巴莱工业园从事公关工作的乌干达小伙易卜拉,如今已令人刮目相看。从洗菜工到管理层,他在短短几年间成长起来。随着业务能力不断提高,易卜拉多次晋升,薪水也一涨再涨,家里已经盖起了新楼房。“易卜拉聪明、热情、口才好,我们希望人尽其才。”张志刚对这位“明星员工”印象深刻,“我们注重员工的属地化管理,致力于培养更多优秀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希望姆巴莱工业园真正在乌干达落地生根。”对易卜拉和他的乌干达同事来说,“一带一路”倡议与他们的幸福感获得感紧紧相连。曾经在工地上推沙子的迈克,跟着中国师傅学会了车床技术,现在已经开始独立带徒弟;过去四处打零工的查尔斯,在园区找到了一份销售工作,获得了不错的收入和提成,已经两次带家人到中国旅游;乌干达姑娘迪赛雅在园区一家工厂上班后,工资不仅可以供两个妹妹上学,还为家里购买了两块地……“在中国工业园上班”成为当地年轻人引以为豪的事情。2020年11月,为响应中国提出的在非洲设立“10个鲁班工坊”的倡议,姆巴莱工业园成立了乌干达鲁班工坊培训学院。电器自动化技术、钳工、工业仿真、数控加工……学院内设置多个实训区,为非洲员工提供不同类型的职业技能培训。越来越多乌方员工成长为技术骨干,形成一支本土人才队伍。“工业园内还开办了中文小课堂,在下班时间为感兴趣的非洲员工提供学习中文及了解中华文化的机会。现在,中乌员工之间的交流越来越顺畅。”张志刚说。姆巴莱工业园周边,变化也在悄然发生。随着大批工人的到来,房地产开发逐渐热起来,崭新的道路、楼房、设施随处可见,超市、餐厅、旅馆一应俱全。附近的学校也在园区的帮助下大变样,孩子们有了更多书本、纸笔和日用品。“为推动中乌友好、促进民心相通尽一份力,这是华商的责任与担当。”张志刚说。这样的故事,正在“一带一路”沿线多国上演。近年来,“一带一路”东风劲吹,从东南亚到中东欧,从非洲到拉美,一批工业园区项目扎实推进,成为承接中外合作、助力当地就业的重要平台,受到所在国政府及人民的广泛认可。正如姆巴莱市长玛法比·赞德亚在社交平台上的发文:“让我们一起拥抱工业园吧,它将带来大量工作机会,引领我们的城市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