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根绣针勾勒绚烂星空
来源:本站 发布:2021-09-01 点击:569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绚烂的星空和牛郎织女的传说,寄寓了一代代中国人的美好向往和真挚情感。如今,一名苏州绣娘以针代笔,将这份浪漫定格在手中的苏绣工艺品上。凭借一系列以“宇宙星空”为主题的绣品,陈英华令网友惊艳,在海内外走红。
苏绣是中国“四大名绣”之一。出生于苏州镇湖刺绣世家的陈英华,至今已学习和创作苏绣工艺品30多年。在传承非遗文化的同时,她致力于突破传统的限制,开拓主题,创新工艺,让这门古老的技艺焕发出新的生机。
独创针法绣出“宇宙星空”
在今年4月24日举办的中国航天日启动仪式上,陈英华的“宇宙星空”系列刺绣作品获得了国家航天局首届“太空探索与艺术创想大赛”特别奖,故宫博物院原院长单霁翔为陈英华颁奖,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也在推特上热情推荐了陈英华的系列作品。由于结合了传统工艺和当代科技,加上做工精美绝伦,这些作品在网上爆火。
面对仿佛突如其来的赞誉,陈英华会对采访者提到小时候家里没有电,爷爷奶奶带领孩子们遥望夜空,给他们讲述嫦娥奔月、牛郎织女等神话故事的情景。自那时起,对神秘星空的向往就扎根在陈英华心中。几年前,她在苏州青少年天文观测站一位老师那里看到一组哈勃望远镜拍摄的宇宙星空图,黑暗中发光的天体,让敏锐的陈英华一下子联想到苏绣丝线在不同光源照耀下千变万化的光彩。一个想法闪现:把星空用苏绣表现出来会是什么样子?压抑不住内心那份期待和冲动,陈英华拾起了绣针。她感慨:“在刺绣的过程中,丝线的穿梭就像星空一样无边无际,变化多端。”足足6个月后,她绣成了“宇宙星空”系列的第一幅作品——《蟹状星云》。
陈英华说,经过不断开拓,这一系列已有26幅作品,但这幅60cm×60cm的《蟹状星云》一直都是她最喜欢的。蟹状星云诞生于1054年发生的一次超新星爆发,我国宋代天文学家记录了这一天文现象,称其“芒角四出,色赤白”。这颗非常明亮的“客星”23天后消失。超新星的遗迹,就是蟹状星云。为了呈现逼真立体的效果,陈英华创新技法,尝试用不同方向的针法和粗细长短不一的丝线绣制。如为了表现蟹状星云缥缈的云雾感,最细的绣线是一根丝线的1/32,细如蛛丝。陈英华还为此独创了几款“星空针法”,表现出宇宙中亮光的星星点点以及喷发感。此外,她还结合穿珠的手法,将小珠子的立体感融合在画面中,使整个星空呈现出独特美感。
坚持传承苏绣技艺
题材和技法大胆创新的背后,是陈英华对传统的坚持和传承。采访中,陈英华提到最多的就是“坚守传统”“练好基本功”,在她看来,这是每一名苏绣绣娘首先要做到的,“至少要经过5到10年的学习、历练,才有创新的可能。”她说。
陈英华自身的经历正是如此。她从小就看奶奶、母亲穿针引线,自己从捉着绣针玩耍开始,逐渐尝试简单的日常刺绣。14岁时,陈英华正式开始跟母亲学刺绣。母亲绣了一幅玩线球的小猫,让她模仿学习。陈英华绣完后觉得没有母亲绣得灵动,倔强的她把绣品拆了绣,绣了又拆,不断调整改进,两个多月后,终于绣出了自己满意的成品。从那时起直到现在,她始终记得母亲的教导:“刺绣一定要专心,每一针下去都要有想法。我们手上的针,相当于画家手中的笔,在刺绣前应该把要刺绣的图案看懂。”
不为人知的是,精巧美丽的苏绣作品背后,是绣娘们超出常人想象的艰苦付出。从投身这个行业起,陈英华几乎每天都要埋头飞针走线十几个小时,日积月累,她患上了多种职业病,诸如颈椎、腰椎劳损,眼睛高度近视等。但她为自己和绣娘们的坚韧、勤劳感到自豪。她说,小时候住平房,夏天小姑娘们都在院子里一起做刺绣,“大家就比着绣,如果谁白天有事耽搁了进度,晚上一定会加班加点把自己落下的补上。”如今依然如此,她一旦捡起绣针,常常就停不下来。
其实,陈英华从事传统苏绣获得的肯定,相比“宇宙星空”系列作品并不逊色。从2003年起,她参与了故宫博物院苏绣原状文物复制工作,至今已为故宫的倦勤斋、符望阁、延趣楼等复制了100多幅双面刺绣文物。起初,故宫的工作人员带着苏绣文物残片样稿,在苏州寻找老中青三代非遗传承人试做,陈英华作为最年轻的绣娘入选。故宫的文物复制工作要求“修旧如旧,复古如古”,加上文物很珍贵,她只能拍下照片,自己尝试着进行,有一点拿不准的,就需要到故宫校对修正。对陈英华而言,文物复制不仅是一份工作,更是一个学习和提升的宝贵机会。她说,通过复制乾隆时期的双面绣,她看到了古代刺绣工艺的精巧和严谨,更难得的是还学到了诸如双面打籽这类已经失传的绣法,提高了自身的刺绣水平,也将珍贵的宫廷苏绣工艺传承了下来。
让更多人了解苏绣
多年来,陈英华一直不遗余力地传承苏绣,培养更多年轻人。她忧心地说:“苏州之前号称有8000名绣娘,但根据不久前的统计,当地目前35岁以下的绣娘只有几百人,迫切需要年轻人加入传承的行列。”陈英华看到,愿意接续从事家族刺绣业的年轻女性越来越少。为了尽可能地吸引年轻人,只要刚毕业的大学生或外地慕名而来拜师的人学满3年以上,她就不收学费。
陈英华还努力承担起苏绣文化志愿者的职责,进行了多种苏绣教学工作。她曾在特殊学校教聋哑学生学习苏绣,让她们在传承苏绣的同时,也收获一门技艺,拥有更多就业机会。她也受邀到南京女子监狱开办苏绣兴趣班,为服刑人员改造助力。她还参与了甘肃东乡扶贫项目“绣美东乡”,推动精准扶贫工作。炎炎暑期,她还到孩子们的兴趣班传授苏绣的初级技法。她开办了陈英华刺绣艺术馆,希望有更多的人前来参观、学习。面对前来请教的人,不论是初学者还是绣娘,她都毫无保留,倾囊以授。
为了积极推动苏绣“走出去”,陈英华曾作为中国文化志愿者,去毛里求斯等国家传播苏绣,开办苏绣培训班;也曾作为我国传统艺术的代表,携带作品随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到格鲁吉亚、墨西哥、美国等国家交流、展览,“宇宙星空”系列作品更是在国际上获得热烈反响,使她和不少热爱苏绣的中外人士成为朋友。
来自海内外的荣誉傍身,陈英华却选择和荣誉保持一定距离,依然专注苏绣。她笑着说:“别人跑来告诉我,我的‘宇宙星空’上热搜了,我还问什么是‘热搜’呢。”她的下一步工作,是绣制中国古代的敦煌经卷星图、古建筑的夜空图,还有火星“侧颜杀”等。在陈英华手中,苏绣会变得越来越新潮;在她的影响下,爱上苏绣的年轻人一定会越来越多。(张靖仪 苗 春)
原标题:一根绣针勾勒绚烂星空(新国潮)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1年08月20日 第 07 版)
来源:海外网 整理:中国非洲总商会秘书处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