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人口结构正在发生很大变化。比如从年龄结构看,与2010年相比,我国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总量减少4523万人,比重下降6.79个百分点。人口结构的这种变化,不仅会对劳动力市场本身产生重大影响,也会对经济社会发展形成不小冲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利用数量大、年轻化的劳动力队伍,充分发挥劳动力比较优势,将人口红利有效运用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上来。但在多种因素叠加的影响下,我国劳动年龄人口近十年出现比较明显的下滑。毫无疑问,当前我国依然保有一定程度的人口红利,劳动力的比较优势也依然存在。不过从未来人口演变的规律来看,我国人口红利已经出现加速衰减的趋势,而人口红利的消失也有可能会提前到来。
在这个大背景下,我们必须加快以素质红利逐渐取代人口红利的步伐。目前,我国已经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发展方式正在从传统的以要素投入为主的驱动模式向以科技创新为主的驱动模式转变。科技创新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显,根据相关统计测算,如今在我国的经济增长中,技术进步的贡献率已经达到60%左右,大大超过其他要素投入的贡献率。机器人、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科技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得到广泛运用,并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招工难、用工荒带来的劳动力短缺问题。
显然,新发展阶段对劳动力素质的提高提出更加迫切的要求。值得注意的是,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和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我国的人口素质已经得到很大提高。七普数据显示,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口已经超过2亿人。与2010年相比,15岁及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由9.08年提高至9.91年,文盲率由4.08%下降为2.67%。目前我国拥有世界上最庞大的高等教育规模,每年培养的工程师数量也名列前茅。不仅如此,经过四十余年的市场化历练,我国还拥有一支平均素质较高的熟练工人队伍。这都是我国成为全球制造大国的人力资源基础,也为以素质红利填补甚至逐渐取代人口红利创造了条件。
事实上,尽管我国劳动年龄人口近十年来一直呈下降趋势,但劳动生产率却并未因此而下降,反而得到较为明显的提升。2010年,我国人均创造的国内生产总值为3万元左右,到2020年,上升到7.2万元,十年翻了一番多。这也是素质红利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一个例证。但是,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相比,我国人口的素质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短板也依然十分明显。据中华全国总工会的统计,在日本的产业工人队伍中,高级技工占比达40%,德国甚至达到50%。而目前我国的这一比例仅为5%左右,全国高级技工缺口近1000万人。随着自动化、智能化等现代技术的应用,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十分强劲,从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逻辑来看,目前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进入高质量发展提升高素质劳动力需求、高素质劳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良性循环之中。
因此,面对人口结构的快速变化,特别是应对人口红利逐渐衰减的挑战,必须紧紧抓住提高人口素质这个关键点。其中,职业教育担负着特殊的历史使命。在不断扩大职业教育规模的同时,要高度关注职业教育的质量提升,不断提高职业教育对优秀生源的吸引力,培养一支既有理论知识又掌握技术技能的师资队伍,强化校企合作力度。只有高素质劳动力越来越多,以素质红利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动力就会更加强劲。(作者是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家对外开放研究院教授)
来源:环球时报